在古代,人们对糖尿病这种病症缺乏科学认知,当有人出现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等

张登峰科普说说 2025-01-22 13:19:45

在古代,人们对糖尿病这种病症缺乏科学认知,当有人出现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等糖尿病症状时,往往会被视为遭受了某种神秘诅咒或超自然力量的影响,甚至归结为 “消渴之症是上天降罚” 之类的迷信说法。 那些被糖尿病困扰的患者,每日都在与身体的异常作斗争。常常感到极度口渴,不管喝多少水,喉咙里总像着了火一般,渴意难以消除。食欲也变得极为旺盛,刚吃完不久,饥饿感便再次袭来,不停地进食。然而,尽管食量增大,体重却不增反降,身体日益消瘦,肌肉逐渐萎缩。同时,频繁地排尿,一昼夜要去厕所十几次甚至更多,整个人被折磨得疲惫不堪,精神萎靡,生活质量严重下降。 但实际上,这并非什么超自然的诅咒,而是源于过去人们医学知识的匮乏,才产生了这些毫无根据的解释。糖尿病的真正病因,远比想象中复杂得多。 在中医范畴,糖尿病被归类为 “消渴病”。其发病通常是由多种内外因素相互交织、共同作用引发的。 从内因来说,情志失调起着关键作用。长期处于焦虑、抑郁、烦躁等不良情绪中,且无法得到有效排解,会使肝气郁结,郁而化火。肝火灼伤津液,影响人体的水液代谢和血糖调节机制,成为糖尿病发病的重要诱因。 饮食不节也是一大因素。长期过度食用肥甘厚腻、高糖高盐的食物,或者饮食毫无节制,暴饮暴食,会使脾胃负担过重,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常。脾胃无法将食物有效地转化为营养物质,反而生成痰湿、积热等病理产物,阻碍了气血的正常运行,破坏了身体的内环境平衡,为糖尿病的发生创造了条件。 此外,劳逸失衡也不容忽视。过度劳累,长期熬夜,使身体得不到充分的休息,损耗了人体的正气;而过度安逸,缺乏运动,又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脏腑功能衰退。这两种极端情况都会影响身体对血糖的正常调控,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打破了人体原本和谐稳定的阴阳平衡,使脏腑功能失调,尤其是肺、胃、肾三脏的功能受到严重影响,从而引发了糖尿病的各种典型症状。 一、“三多一少”:糖尿病的直观表现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糖尿病的发病机制,给大家分享一个实际案例。曾接诊过一位 45 岁的患者,张先生。他被糖尿病的 “三多一少” 症状折磨得苦不堪言,四处寻医问药,最后找到我寻求中医治疗。 自从患上糖尿病,张先生口渴的感觉愈发强烈,每天要喝大量的水,杯子几乎不离手。食量也大幅增加,每顿饭都比患病前多吃很多,但体重却持续下降,短短几个月就瘦了十几斤。而且排尿次数明显增多,一晚上要起夜好几次,严重影响了睡眠质量。由于频繁跑厕所,工作和生活都受到了极大的干扰,整个人的精神状态也变得很差。 刻诊时,观察到张先生舌红苔黄,脉象洪数。综合他的症状表现,我判断其病因主要是胃热炽盛。 为何如此判断呢?胃主受纳腐熟水谷,当胃热炽盛时,腐熟功能亢进,就会出现多食易饥的症状。胃热灼伤津液,导致津液亏虚,人体就会产生强烈的口渴感,从而大量饮水。同时,脾胃功能受损,无法正常吸收和运化水谷精微,这些营养物质便随着尿液排出体外,进而导致体重减轻。 二、中医妙方:对抗糖尿病的有效途径 明确病因后,治疗就有了方向。对于张先生的病症,关键在于清胃泻火、养阴增液。 我为他精心拟定了一个药方。其中,石膏性大寒,能清热泻火,迅速清除胃中的实热之邪,降低胃火的亢盛程度;知母既能清热泻火,又能滋阴润燥,与石膏相配合,增强清热养阴的功效;黄连苦寒,擅长清胃火,进一步清除胃中的积热;麦冬养阴生津,可补充被热邪灼伤的津液,缓解口渴症状;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有助于恢复人体的阴液平衡,改善体内的燥热状态;山药健脾益胃,既能协助脾胃运化,又能固摄精微,防止过多的营养物质随尿液流失,对稳定血糖有一定作用。 张先生按照药方坚持服用中药一个月后,口渴、多食的症状有所减轻。继续调理三个月,体重逐渐稳定,排尿次数也明显减少,血糖指标逐渐趋于平稳。他的精神状态明显好转,工作和生活也慢慢恢复了正常。

0 阅读:41
张登峰科普说说

张登峰科普说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