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渡江战役打响前,一名老太太来到陈赓部队找儿子,听到她说出儿子的名字后,陈赓大惊:“这不是我们师长吗?” 1949年3月,春寒料峭。解放军主力部队已经抵达长江北岸,为即将到来的渡江战役做最后的准备。 陈赓率领的二野四兵团在这个时节挺进到麻城一带,担负着渡江战役的重要任务。这支英勇的部队,将在不久后掀开解放全中国的重要一页。 解放军所到之处,当地百姓纷纷前来慰问。许多乡亲们带着自家的粮食、鸡蛋,甚至是自己织的鞋袜,送到部队驻地。 就在这些热情的乡亲中,有一位与众不同的老太太格外引人注目。她衣着破旧,拄着一根看起来已经用了很久的竹拐杖,在军营外来回走动。 这位老人看起来年纪很大了,但她每天都会出现在军营外。无论春寒料峭,无论刮风下雨,她都会准时出现在那里。 值勤的战士发现,这位老人总是在打听部队的情况。每当有新的部队经过,她都会走上前去询问。 老人的举动引起了警卫连战士的注意。在这个特殊时期,任何异常情况都不容忽视。 经过仔细观察,战士们发现这位老人的举动虽然特别,但绝非居心叵测。她只是在不停地打听一个人的下落。 更让人心酸的是,这位老人的双眼已经看不见了。她只能靠着耳朵听声音,用手摸索着前进。 每当有部队经过,她都会扬起苍老的面容,用浑浊的双眼望向声音传来的方向,然后用颤抖的声音问:"请问,这是解放军的部队吗?" 得到肯定的回答后,她总会接着追问:"我想打听一个人,他叫徐其孝,20年前参加了红军,不知道现在在哪个部队?" 一天清晨,值勤的警卫员又一次听到了那个熟悉的名字:"徐其孝"。这个名字立即引起了警卫员的高度关注。 在二野四兵团,徐其孝这个名字并不陌生。38师师长徐其孝是陈赓司令员手下的一员悍将。 警卫员立即向上级报告了这个情况。消息很快传到了陈赓司令员的耳中。 陈赓听到这个消息后,立即派人将老人接到司令部。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一位老人寻找多年的儿子,恰好是自己手下的师长,这让陈赓感到命运的奇妙。 在司令部里,老人缓缓道出了自己的故事。她说自己是麻城人,20年前,儿子参加红军后就再也没有音信。 这些年来,她一直在外流浪,四处打听儿子的消息。因为国民党对红军家属的迫害,她不得不隐姓埋名,居无定所。 老人说,当年白色恐怖统治下,她的家被烧毁,其他亲人也都遇害。只因那天她不在家,才幸免于难。 从那以后,她就开始了漫长的寻子之路。这一走就是二十年,风里来雨里去。 岁月无情,年复一年的奔波和思念,让她的双眼逐渐失明。但即便看不见路,她依然凭着一根竹杖,继续着寻找的脚步。 每当听说有红军部队经过,她都要去打听。这么多年来,她问遍了所有能遇到的红军战士。 陈赓听完老人的叙述,立即派人核实了相关信息。通过详细询问老人的家世背景和徐其孝的早年经历,证实了她的确就是38师师长徐其孝的母亲。 这个发现让陈赓深受触动。在他的部队中,有不少将士都与家人失散多年。 作为一位军事指挥员,陈赓深知在革命战争年代,多少家庭骨肉分离。而眼前这位母亲二十年的寻子经历,正是千千万万个革命军人家庭的缩影。 此时此刻,渡江战役在即,部队正在进行紧张的战前准备。但陈赓还是决定要为这对分别二十年的母子创造相见的机会。 这位久经沙场的司令员深知,革命事业离不开千千万万个家庭的支持和牺牲。正是这些默默付出的父母和亲人,培养出了无数革命军人。 在军队的指挥体系中,越级指挥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情况。但在这个特殊的时刻,陈赓还是直接下达命令,要求38师师长徐其孝立即前往兵团司令部。 这个突如其来的命令,让徐其孝的直属上级、军长周希汉也感到意外。按照常规,司令部的命令应该经由军部传达。 但周希汉深知陈赓为人,相信这个破格的命令一定有其特殊的原因。他立即安排车辆,让徐其孝尽快赶往兵团司令部。 此时的徐其孝,正在为即将到来的渡江战役做准备。接到这个命令后,他立即放下手头的工作,驱车赶往司令部。 一路上,徐其孝在想着可能会是什么重要军情。毕竟在这个特殊时期,司令员直接召见一个师长,必定是有重大事项。 当徐其孝抵达司令部时,看到的却不是想象中的作战会议。他看到了一位衣着朴素的老人,正安静地坐在那里。 这一刻,整个司令部安静得能听见针落的声音。陈赓亲自将老人搀扶起来,对徐其孝说:"这位老人,找了你整整二十年。" 母子相认的那一刻,泪水模糊了在场所有人的眼睛。即便是久经沙场的老兵,也不禁为这个场景动容。 一位母亲用了二十年的时间,终于在革命胜利的前夕找到了自己的儿子。而这个儿子,已经从一个参军的青年,成长为一个师级指挥员。 这样的重逢,在革命战争年代并不多见。无数革命军人与家人失散,很多人直到革命胜利也未能重逢。 渡江战役前的这个时刻,既是一个家庭的重聚,也是革命胜利前夕的一个缩影。它展现了中国革命胜利背后,千千万万个家庭的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