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2年,朱棣篡位成功,论功行赏,妖僧姚广孝为大功臣。朱棣要他还俗,还赐他房子、女人、金银财宝等。但没想到姚广孝全部拒绝了。 永乐年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十四岁的少年放弃了正常的求取功名之路,选择在苏州一座寺庙出家为僧。这个少年就是后来被称为"妖僧"的姚广孝,他的法号是道衍。 在寺庙中,姚广孝的生活轨迹与其他僧人大不相同。除了研习佛经外,他还拜访各地道士,专门钻研阴阳五行之术,甚至还专门研读《易经》和《道德经》这样的典籍。 这种不寻常的学习轨迹,让他在明初逐渐成为一位精通儒释道三教的高人。他利用自己的学识广博,积极结交当时儒释道各家的学术领袖,在各个教派中都建立起了广泛的人脉关系。 在姚广孝的求学生涯中,有一次遇见著名相师袁珙的经历成为了转折点。袁珙一见到姚广孝就说出了惊人之语,称他"目成三角,如同病虎",智谋不下于元朝开国功臣刘秉忠。 这番评价让姚广孝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他开始深居简出,潜心修行,等待着能够施展自己才能的时机。 在朱元璋统一天下后,朝廷颁布了一道特殊的政令,允许精通儒术的名僧参加礼部考试。这个政策给了姚广孝一个难得的机会,让他能够接触到更广阔的政治舞台。 1382年,在马皇后的葬礼上,姚广孝遇到了改变他一生的关键人物——燕王朱棣。在人群中,他一眼就认出了气质非凡的朱棣,随即上前说要送他一顶"白帽子"。 这句看似普通的话语,实则暗藏玄机。因为朱棣是王爷,而王字上加一个"白"字就是"皇"字,这是在暗示朱棣未来可以登上皇位。 朱元璋驾崩后,皇位传给了皇孙朱允炆。这位年轻的皇帝对掌握重兵的诸王心存戒备,开始实施大规模的削藩政策。 在这个危急关头,姚广孝展现出了高超的谋略。他首先建议朱棣在燕王府内大量饲养鸡鸭鹅,这看似简单的举动实则用意深远。 白天练兵和铸造兵器的声音全部被这些家禽的叫声所掩盖。府内的嘈杂反而成了最好的掩护,让朱允炆派来的探子无法发现燕王府的军事动向。 为了说服犹豫不决的朱棣起兵,姚广孝设计了三个精妙的计策。第一个计策是借对对联传达信息,当朱棣出了"天寒地冻,水无一点不成冰"的上联时,姚广孝立即对出"世乱民贫,王不出头谁做主"的下联。 第二个计策是请来相师袁珙为朱棣看相。袁珙当场称赞朱棣有"龙行虎步"的天子之相,这番话让朱棣对自己的前途有了更多信心。 第三个计策更是巧妙,一次突然的狂风天气,姚广孝立即解释为"风从龙,云从虎"的天象,说这是上天显示真龙即将起兵的征兆。 1399年,朱棣终于决定起兵。在战事初期,姚广孝负责镇守北京后方,面对的是一个极为棘手的局面。 当时北京城内只剩下燕王妃、世子朱高炽以及一些老弱病残。面对南军主帅李景隆率领的五十万大军,姚广孝展现出了惊人的军事才能。 在姚广孝和燕王妃的共同指挥下,北京城的防守固若金汤。这支由老弱病残组成的军队,竟然多次击退了李景隆的进攻,保住了朱棣的大本营。 战争进行到中期时,朱棣的军队在济南城下久攻不下。正当军心浮动之际,姚广孝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建议:放弃济南,直接进攻南京。 朱棣登基后,对论功行赏一事格外重视。作为头号功臣的姚广孝理应获得最丰厚的赏赐,但他的选择却出人意料。 在功成名就之际,姚广孝依然保持着出家人的本色。除了必要的朝廷议事外,他仍然住在寺院里,每日过着清苦的生活,吃素穿僧衣。 朱棣多次劝说姚广孝还俗,希望这位功臣能够享受应得的荣华富贵。为此,朱棣先是赐给他一座豪华府邸,随后又送来十名绝色美女,还赠送了万两黄金。 然而,这些足以让常人心动的赏赐,却被姚广孝一一谢绝。他不仅拒绝了这些物质上的奖励,还将获得的金银散尽,继续过着简朴的生活。 在朝廷中,姚广孝的工作重心转向了文化建设。他参与主持编纂了《永乐大典》这部浩大的文化工程,为明朝的文治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但是,在很多人眼中,姚广孝始终是一个"乱臣贼子"。当他衣锦还乡时,就连自己的亲姐姐和多年的好友都拒绝与他相见。 这种争议性的评价一直延续到后世。在永乐年间,姚广孝被配享太庙,这是极高的荣誉。但到了嘉靖朝,他又被移出太庙,显示出历史对他功过的不同评价。 1418年,姚广孝在京师病逝。朱棣对此极为悲痛,特别下令停朝两天,并追封他为上柱国、荣国公。 更为罕见的是,朱棣还亲自为姚广孝撰写了神道碑文。这种殊荣在历史上都是极为少见的,体现了朱棣对这位功臣的特殊感情。 姚广孝的一生充满了争议。他既是朱棣眼中的首功之臣,也是世人口中的"妖僧"。他帮助朱棣夺取了天下,却又在功成之后选择归隐。 他的谋略帮助朱棣取得了胜利,但战争给百姓带来的苦难也是不可否认的事实。这或许也是他在功成名就后散尽金银,选择继续过着清苦生活的原因之一。 姚广孝的故事留给后人一个深刻的启示:在历史的洪流中,一个人的选择和其带来的影响往往都是复杂的,不能简单地用好坏来评判。
1402年,朱棣篡位成功,论功行赏,妖僧姚广孝为大功臣。朱棣要他还俗,还赐他房子
甜蜜游记
2025-01-22 16:54:23
0
阅读: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