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497年,孔子离开鲁国,带着颜回、子路、子贡等弟子,踏上了他那曲折离奇的寻

鹏举谈历史 2025-01-22 18:58:20

公元前497年,孔子离开鲁国,带着颜回、子路、子贡等弟子,踏上了他那曲折离奇的寻道之旅。就像古人所言:“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孔子一行人正是迈出了那重要的一步。 他们的第一站是卫国。卫灵公对孔子非常仰慕,给他丰厚的俸禄,简直是“如沐春风”。可惜,天有不测风云,卫国的大臣们却对孔子心存嫉妒,结果卫灵公没能任用他。孔子只好无奈地离开,心中难免感叹:“世事如棋,乾坤莫测。” 离开卫国后,孔子一行人路过宋国的匡邑(今河南长桓市),却被当地人包围,原来是想报仇。经过一番打听,才知道是几年前鲁国的阳虎在这里为非作歹,惹下了大祸。巧的是,孔子长得与阳虎有几分相似,结果被误认为是阳虎的同党。经过五天的围困,孔子终于向卫国求助,才得以逃脱。 这时,颜回从卫国赶来,告诉孔子卫灵公终于意识到误会,想请孔子回去。孔子虽是满腹委屈,但也只能“忍辱负重”,再度回到卫国。卫灵公的夫人南子听说孔子回来了,便派人邀请他见面。南子虽貌美如花,却名声不佳,流言蜚语四起。 孔子与南子见面时,两人隔着帘子行礼,简单寒暄后便匆匆退去。子路对此颇有微词,孔子只好发誓自己清白无辜。此事在后世引发了诸多猜测,尤其是子路为何对此事心存不满。有人认为,南子作为一介女流,竟能左右权力,实在是“礼崩乐坏”的体现,正如孔子所言:“礼崩乐坏,周礼何在?” 在卫国期间,孔子与卫灵公出行时,见卫灵公与南子同乘一车,孔子不禁感叹:“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心中对卫灵公的失望可想而知。见到如此情形,孔子决定再度离开卫国,继续他的寻道之旅。 孔子又来到了宋国,因批评权臣向魋的暴政,遭到追杀,匆匆逃离。随后,他来到郑国,却与弟子们走散。弟子们四处寻找,听说东门外有个老头,长得有些像古代圣贤,但神色却像“丧家之犬”。孔子听后大笑,心中暗自苦涩:“外表无所谓,关键在于内心的孤独。” 离开郑国后,孔子一行人又在陈国停留了三年,目睹了战乱不断,心中无奈,只好再次返回卫国。尽管卫灵公对他态度依旧友好,但始终不愿任用他。孔子心中暗想:“这世道,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啊!” 孔子又决定前往晋国,寻找大夫赵简子。赵简子曾向郑国的贤者子太叔请教周礼,孔子对他寄予厚望。然而,路上却听闻赵简子杀了窦鸣犊和舜华两位贤臣,心中失望不已,决定改道去陈国。次年,他又来到蔡国。楚昭王听闻孔子在此,便派人来请他,孔子欣然前往。 然而,陈蔡两国的大臣们却担心孔子会被楚国招揽,生怕楚国因此更加强大,便派人包围了孔子,阻止他前往楚国。孔子和弟子们被围困了七天,粮食告罄,弟子们纷纷饿倒。最终,子贡突围出去,找到楚国人,楚国派兵将他们救出。孔子到楚国后,楚昭王亲自迎接,准备给他七百里的封邑。 可惜,昭王的哥哥子西却对孔子的才能心存忌惮,最终打消了任用孔子的念头。孔子失望而归,心中不禁感慨:“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回到鲁国后,孔子得知季桓子晚年对驱逐他的事感到悔恨,便嘱咐儿子季康子将孔子召回。公元前484年,经过十四年的周游列国,孔子终于带着弟子们回到了鲁国。虽然名满天下,鲁哀公和季康子对他礼遇有加,却始终没有人愿意任用他。 年近七十的孔子只能在家中埋头钻研学术,整理典籍。他根据鲁国的官方史料,编纂而成的《春秋》,成为当时最权威的史书。孔子虽然未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却通过《春秋》《诗》《书》《礼》《易》《乐》等典籍,向世人传达了自己的思想理念。公元前479年,孔子在鲁国曲阜逝世,享年七十二岁。 公元前327年,孟子效仿孔子,率领弟子出游各国。孔子的寻道之旅,虽历经坎坷,却如同“长风破浪会有时”,最终留下了深远的影响。正如古人所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0 阅读:13
鹏举谈历史

鹏举谈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