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0月2日,蒋介石飞赴沈阳,他首先召见卫立煌,说:“顾墨三已把你的意见告诉我。你的成绩应该肯定。只是现在南京一带,没有足够的守卫兵团,撤出廖耀湘第9兵团,并不是放弃沈阳,廖兵团在沈阳是多余的。” 东北“剿总”总司令卫立煌争辩说:“由沈阳经辽西走廊撤到锦州,在目前的条件下,暂不可能。一旦失误,沈阳也就是无兵来守了。这个方案,在兵法上有重大破绽,总统如一定要这样,可先撤换我,我不能执行总统这样的命令。” 蒋介石见状,安抚说:“我把东北重任交给你,现已有成绩,我不能撤换你。到目前,四位总司令都没有变动,你不要听信风言风语。主力不能从营口撤出,我心中极为明白,你我的看法是一致的,不用明言。俊如,我不能撤换你,你也不能听信那些流言蜚语。” 卫立煌见蒋介石这样说,也不好再争辩。当晚,恼怒异常的蒋介石召集在沈阳的东北国民党军师长以上将领训话,斥责东北高级将领不想打仗、想避免作战的消极行动。 蒋介石气愤地说:“形势的发展,实在出乎吾人所料,锦州是东北我军的咽喉,势在必保。这次来沈阳是救你们出去的。你们过去要找共军主力找不到,现在东北共军主力已经集中在辽西走廊,这正是你们立功的好机会。万一你们这次不能打出去,那么来生再见。我相信,只要大家坚决服从命令,我想一定可以成功。今日惟有死中求生,如此战失败,则与各位再无相见之日矣!以往的失败,就在于不听我的话哟!我已经60多岁了,死了没什么,可你们还年轻,再不听我的话,一个个都让共军把你们抓了去!” 在场的将领们面面相觑,都觉得蒋介石的讲话内容实在是太不吉利了。 紧接着,蒋介石又在励志社单独接见第9 兵团司令官廖耀湘。蒋介石一见到廖耀湘,劈头骂道:“你是我的学生,为什么你也不听我的命令?” 廖耀湘还来不及争辩,蒋介石又骂道:“这次沈阳部队直出辽西,解锦州之围,完全交你负责!如有贻误,严惩不贷!” 廖耀湘壮着胆子说:“我们并不是不愿意奉行总统的命令,只是在实施方法上,考虑如何更好地达到总统命令所规定的目的。我们这方面,也有责任向总统申述意见。” 看到蒋介石脸色略有好转,廖耀湘又放胆说道:“总统5月初在南京接见我的时候,就决定要在共军未攻锦州之前把沈阳主力主动安全地撤往锦州。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利用共军进攻锦州的时机,把沈阳主力迅速安全地撤出去。在目前情势下,要迅速安全、全部撤出沈阳主力,那只有出营口。” 蒋介石说:“现在的问题不纯粹是撤退沈阳主力的问题,而是撤退之前与东北的共军进行一次决战,给他一个大打击!” 见廖耀湘露出为难的表情,蒋介石打气说:“我已决定增调军队至葫芦岛,用全部的空军力量和海军强有力的军舰,到葫芦岛支援锦西方面的攻击。我已调了三个军去,海军中最新最有力的军舰”灵甫“号和”重庆“号,也已到了葫芦岛海面,准备直接支援陆上的攻击。你的任务,就是指挥沈阳方面的主力,直出辽西,先到达新立屯地区,再由新立屯经阜新直出锦州、义县,从共军的后方,攻击其侧背,与葫芦岛东进部队东西夹击,一同在锦州地区,给东北共军一个歼灭性的打击!” 这时,廖耀湘才弄清蒋介石想在东北进行决战,便建议说:“校长,在葫芦岛、锦州未打通、两地军队未会合进抵大凌河沿线之前,由沈阳西出的部队,在时间和空间上,不能够与东进部队直接协同。那么,锦州共军居于内线,那就可能集中全力,先打破我军一翼;最大可能是先打破沈阳西出的主力。因此,我认为沈阳主力应先集中于新民、彰武地区,完成一切准备,俟锦、葫两地部队会师之后,再东西对进,以夹击共军,才能够以策万全。” 蒋介石不以为然地说:“这没问题,葫芦岛的部队已准备好,就可以发动攻击,那里离锦州很近,而我们又有这样大的力量,迅速打到锦州不成问题。问题只是在你们这边,你们已经耽误了好几天的时间,应该马上集中完毕,迅速完成攻击准备,按我刚才的指示要领积极行动。” 廖耀湘知道再坚持下去也是无用,只得说:“我决心执行总统的命令,立即行动。” 蒋介石说:“这样很好,这样很好!在撤退东北主力之前,一定要给共军一个大打击,一定要来一次决战,否则华北就有问题。将来有机会我再同你讲。当大将,一定要顾虑全局,你应该顾虑到整个局势,好好努力完成这一次的任务!” 在蒋介石的鼓动下,廖耀湘的底气也足了,说:“我将力求完成总统授给我的任务!” 就这样,蒋介石便按照他的指挥意志,越过卫立煌,直接指挥廖耀湘率西进兵团出动。廖耀湘明知凶多吉少,但又幻想东进兵团能够占领锦州,于是着手准备西进。蒋介石指示廖耀湘,辽西兵团在行动期间,主要是听蒋的直接指挥,他会随时给廖打电报下指示。这种指示,等于在暗示廖耀湘不要理卫立煌。 至此,由卫立煌统帅的沈阳国民党军,在蒋介石的干预下,分编为两个兵团,即廖耀湘指挥的精锐部队组成的辽西兵团和由周福成指挥的防守兵团,蒋介石的这一步棋,加速了东北国民党军的败亡。
1948年10月2日,蒋介石飞赴沈阳,他首先召见卫立煌,说:“顾墨三已把你的意见
玲珑说历史
2025-01-23 21:57:53
0
阅读: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