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8月7日刘湘来到南京,在国防会议上慷慨陈词,说:“抗战,四川可出兵30万,供给壮丁500万,供给粮食若干万石!” 8月20日,刘湘被任命为第二路预备军总司令,辖两个纵队。两个纵队后来分别改称第二十二集团军(总司令邓锡侯)和第二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唐式遵)。此外,其他的川军也陆续奉命组建,从1937年9月起,先后组建了12个军,共30万人,分别出川投入抗战。 第二十二集团军组建后便奉命经川陕公路开赴抗日前线,出川前,第二十二集团军原驻防于成都西北地区,所辖两个军均系“乙种军”编制,即每军两个师,每师两个步兵旅,每旅也只有两个步兵团,没有任何特种兵,整个集团军不过4万人,装备极为陈旧落后,主要武器为四川土造的七九步枪,除此之外大量士兵仍是用大刀和手榴弹来装备。 另外,整个二十二集团军只有为数很少的四川土造轻、重机枪和迫击炮,重兵器如山炮、野炮,特种兵器如高射机枪和战车防御炮等,则完全没有。部队的通讯设备只有旅以上才配有无线电。 出川抗战前,邓锡侯、孙震(二十二集团军副司令)曾要求蒋介石换发武器装备。蒋介石复电称:“前方紧急,时机迫切,可先出发,途经西安,准予换发。”于是第二十二集团军于1937年9月5日开始徒步出川北上,到达陕西宝鸡后才得以搭乘火车沿陇海路东进。 由于出兵仓促,加之不知调往哪个战区作战,二十二集团军的士兵们完全是赤足草履,单衣短裤,根本没有北方御寒的准备。原定到达西安后要休息整理,换发武器,谁知到达宝鸡时,山西战事紧急,根本没有休息补充的机会,就这样,川军官兵带着劣质武器,穿着单薄的服装又马不停蹄地赶赴山西战场。自宝鸡出发后,东至潼关,过风陵渡,登同蒲车,北进太原,完全过着铁板车生活,人多车少,又逢数日风雨,火车日夜不停,无法造饭,士兵饥寒交迫,痛苦不堪。有些士兵到达终点下车时,已两腿发直,随着铁门开关,倾倒而出。 川军才进入山西境内,太原就沦陷了。川军由于装备简陋,沿途遇有晋军的军械库便破门而入,擅自补给。第二战区司令阎锡山得知后,大为震怒,向蒋介石发去电报,要求将川军邓锡侯部调往他处。 蒋介石说:“第二战区不肯要,把他们调到第一战区,问程长官(程潜)要不要?”军委会打电话去郑州给第一战区司令长官程潜,谁知程潜在电话中竟一口回绝。 当副官把程潜也不要川军的消息报于蒋介石时,蒋介石正因南京失守心绪不好,勃然大怒道:“调他们回四川去称王称帝吧!” 此时,白崇禧从旁劝说:“让我打电话到徐州去,问问第五战区李长官要不要?”紧接着,白崇禧打电话给李宗仁。此时正值山东省主席韩复榘率主力不战而退,第五战区兵力捉襟见肘之时。 所以,当李宗仁得知有川军补充后,非常高兴地说:“我现在正需要兵,请赶快把他们调到徐州来!”就这样,第二十二集团军调到了徐州,归第五战区节制指挥。 李宗仁在徐州会见邓锡侯、孙震时,问他们有什么困难需要解决,邓、孙异口同声地说,枪械太坏,子弹太少。李宗仁立刻电呈国民政府军委会,不久便拨给他们新枪500支,每军各得250支。李宗仁又从第五战区的库存中,拨出大批子弹及迫击炮,交两军补充。大军出发前,李宗仁亲往迎送,激励大家杀敌报国,川军将士深受鼓舞。 抗战是抵御外辱,不仅激发了川军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而且也给川军带来了新的精神面貌。为军不扰民,成了川军精神风貌的体现。川军作风的改变也和山东人民对部队的拥戴、支援和爱护分不开的。韩复榘弃地而走,让当地民众心灰意冷恨之入骨。 川军到来之后,虽然装备差服装破烂,但是军纪与韩复榘的军队大不相同,一切公买公卖,童叟无欺,并且派人去各乡宣传,尽量扶助民众武力。川军第41军122师(师长王铭章)到达滕县后,让滕县民众看到了新的希望。大家纷纷起来欢迎川军。县城东北90里之城前镇民众为欢迎川军前往,除沿途杀猪宰羊,烤烙大饼,预备做饭柴草,送到镇上而外,还发动乡民将90里长的路上积雪打扫干净,以迎川军。 滕县以北与日军接触的前沿地区,民众对军队的爱护更胜一筹。他们把军队当做自己的亲人,嘘寒问暖,需要什么随时送上什么。 川军受民众如此爱戴,这是他们有生以来从未遇到过的,因此备受感动,第41军122师师长王铭章说:“为民族而战,能得民众如此爱戴,今天就是战死疆场,也可以死而无憾了!” 1938年3月,王铭章率部在山东滕县与日军血战四日,杀敌二千,在城破的最后关头,王铭章和参谋长赵渭滨、副官长罗甲辛、少校参谋谢大墉以及随从十余人,同时殉国。
1937年8月7日刘湘来到南京,在国防会议上慷慨陈词,说:“抗战,四川可出兵30
史行途
2025-01-23 22:58:17
0
阅读: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