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5月16日,37师在贵溪接到司令员陈赓的命令:抢渡抚河,解放南昌。 20日傍晚,部队冒雨赶到距离南昌东南30里、紧靠抚河东岸的河里缪村。为了解放这座光荣的城市,师长周学义不等侦察员返回,便向陈赓请战:“司令员,部队士气很高,已经等得不耐烦了,请下命令吧!” 陈赓说:“你们急什么,侦察员还没有回来,敌情还没有弄清,指挥员不能过早下决心。希望你和前卫团团长吴效闵要教育战士,要再耐心等一会,绝不能轻敌麻痹,不能贸然渡抚河。” 终于盼回了3位侦察员,得知河对岸的小镇谢埠街驻有南昌县1个保警大队,四五百人,战斗力不强;南昌城区有从武汉撤退的白崇禧主力夏威兵团数万人,正准备西逃。 周学义与政委雷起云、副师长赵华青研究后决定:立即抢渡抚河,首先歼灭谢埠街之敌;尔后向南昌挺进,相机解放南昌;并协同兄弟部队,追歼西逃的夏威兵团。 21日凌晨1时,周学义命令前卫第110团从河里缪村抢渡抚河。经过短时间战斗,谢埠街的400余敌人投降。接着,部队推进到梧岗、板溪李村和南嵩、北嵩一线。 由于进展顺利,第110团开始号召战士们擦拭武器,换洗衣服,整理行装,等待后续部队过河后一起开进南昌。 就在此时,突然发生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新情况:夏威兵团发现我军渡过了抚河,随即将他们埋伏在东南郊丘陵地带的第188师和第175师,对我前卫团展开疯狂反扑。这是白崇禧惯用的绝招“回马枪”。 于是,一场激烈的背水之战就在南昌城外围的抚河西岸展开了。 当时,我军渡过河的部队只有前卫第110团,而且其第3营已被敌人分割开了。营长安玉峰和副营长李东海各带2个连,在南嵩、北嵩和板溪李村与优势敌军展开了激烈的村落战。 谢埠街和抚河渡口也遭到敌人炮击,几只抢渡船被炸沉,船夫牺牲。后续部队也遭到炮火封锁,被压制在抚河东岸头,一时难以过河。 战斗不到2个小时,前方传来了令人吃惊的战况报告:敌人突入3营的两驻地,正在进行逐街逐屋的争夺;安玉峰带的2个连和李东海带的2个连已失去联系;估计敌我双方伤亡都在300人以上。 周学义用望远镜隔河相望,十分焦急。在这样有利的形势下,发生这样不利的战斗,他深感责任重大。他向陈赓检讨说:“我太麻痹了,我太麻痹了!我们没有完全弄清敌情和地形,这是一个惨痛的教训。” 陈赓没有批评周学义,他说:“白崇禧是蒋介石的一员战将。他过去在北伐和抗日战争中打过一些胜仗;解放战争中,他的主力部队也损失不多,现在他绝对不会甘心失败。蒋介石称他是小诸葛,他的部属甚至吹他是中国的拿破仑,我看他也是一只外强中干的纸老虎。只要你们敢于在战略上藐视他,在战术上重视他,勇敢地击退他们的反扑,胜利一定属于我们。” 在万分危急的情况下,赵华青副师长亲率第110团第1营两个连,守住了抚河渡口和谢埠街;并命令2营向前推进,支援3营战斗。 最后,团长吴效闵、政委张谦带领3营剩下的干部战士,和敌人展开白刃格斗,连续打退了敌人的7次进攻。 敌人的第8次进攻最激烈,出击的敌人比前7次都多。在阵炮火急袭之后,一个敌军官(据后来被俘敌兵供称,他是敌第188师的1个副团长)手里挥舞着一根红棍子,驱赶1000多名赤脚露臂的敌兵,个个手里端着上了刺刀的步枪,分数路循着田间小道,嚎叫着向板溪李村奔来。 战斗越打越激烈,陈赓有些担心。他一面命令周学义亲率第111团冒着炮火强渡抚河;一面命令吴效闵坚守阵地,掩护后续部队过河。 周学义的回答只是一句话:“请司令员放心,我保证在1个小时内亲率后续部队渡过抚河!” 几乎在同时,吴效闵也在电话里以激动的声音报告:“敌人的第8次进攻又被我们打退了!战士们眼红了,坚决要把进犯的敌人消灭,为牺牲的战友报仇!” 战斗的进展完全证明了陈赓的预料。12时30分,周学义率第111团渡过抚河时,敌人正在组织新的进攻。约有1个团的兵力,在敌第188师师长指挥下,大喊大叫着冲了过来。第111团马上投入战斗,打退了敌第188师的进攻。 战斗到14时,敌人在猛烈的炮火支援下,全线向我军再次反扑。经过一场激烈的肉搏战,第110团副营长李东海带的2个连只剩下12人。他们转移到营长安玉峰的阵地时,只剩下了7个人。 15日,我后续部队第109团,在师政委雷起云率领下强渡抚河,进行迂回侧击,将敌第175师拦腰切断。这下,敌人总算顶不住了,狼狈不堪地退到南昌城内,并于22日拂晓向西逃跑。 南昌成了一座空城。 南昌是陈赓兵团渡江后解放的第一个省城。陈赓十分重视执行城市政策,而且以身作则,自己不进南昌,和兵团部一起住在距城30里的莲塘。他命令英雄的第37师进驻南昌。 战后,安玉峰被评为战斗英雄,由营长升任团长、师长,直至第13军军长。李东海由副营长升任营长、团长,最后荣任云南军区昭通分区司令员。
1949年5月16日,37师在贵溪接到司令员陈赓的命令:抢渡抚河,解放南昌。 2
酒馆茶色
2025-01-23 22:58:34
0
阅读: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