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战争中,邱少云牺牲后,司令部对于他的评功产生了争议,有人认为给予他三等功就可以,毕竟他没有消灭一个敌人,也没有突出贡献,但最终志愿军司令部还是决定授予他特等功,因为他用意志力战胜了本能! 1926年,邱少云出生在重庆铜梁县少云镇。 9岁那年,邱少云的父亲被奸商所害。三年后,母亲去世,留下了邱少云和年幼的弟弟妹妹相依为命。 为了让弟弟妹妹能吃上一口热饭,年仅12岁的邱少云不得不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到地主家推磨、干农活,任何能换来口粮的活计都愿意做。 那些年,邱少云和弟弟妹妹们不得不带着弟弟沿街乞讨,只为能多讨到一口吃的。 长期的营养不良和过度劳累,让邱少云的身体远不如同龄人健壮。 之后他被国民党抓去的当壮丁。在国民党军队里,邱少云因为性格沉默倔强,多次遭受欺压。他先后被关禁闭三次,遭受鞭打四次,但始终没有屈服。 1949年,成都解放前夕,邱少云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被编入第10军29师87团9连。 在解放军队伍中,部队给邱少云提供了学习的机会,让他接受了系统的思想教育和军事训练。 1951年初,邱少云所在的十五军接到了赴朝参战的命令。出发前,他让战友帮忙写下了此生唯一的一封家书。 这封家书里,邱少云没有过多提及战争的危险,只是简单地询问两个弟弟的学习和身体状况。信的末尾,他写下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八个大字。 在朝鲜战场上,391高地是一个战略要地,控制着重要的军事通道。1952年10月,志愿军第15军接到了夺回这个高地的重要任务。 为了完成这次任务,部队组建了一支精锐的集训队。邱少云凭借出色的军事素质,成功入选这支队伍,接受了为期一个多月的特殊训练。 1952年10月11日,军事行动在391高地展开。五百多名志愿军战士在夜色掩护下,向敌军阵地匍匐前进。 师长在战前动员时特别强调,这是一次关键的作战行动。部队需要在敌人腹地潜伏一天一夜,等待第二天傍晚5点30分发起总攻。 在这次行动中,邱少云所在的爆破班被安排在距离敌人最近的位置,仅有60米的距离。这个位置极其危险,但对于整个战役的胜利至关重要。 为了不暴露目标,所有战士都被严令禁止发出任何声响。邱少云更是把一把野草塞进嘴里,防止自己因疼痛而出声。 第二天中午,敌军投下的燃烧弹在阵地上爆炸,火星溅到了邱少云的身上。烈火很快蔓延开来,燃烧着他的衣服和皮肤。 邱少云的身边就有一条水沟,只要翻滚几下就能扑灭身上的火焰。 但是他清楚地知道,如果移动身体,必定会暴露整支部队的位置。 邱少云选择了纹丝不动。他用双手深深地插入泥土中,硬生生承受着烈火灼烧。 整整三十分钟,烈火夺走了他的生命。但他始终保持着潜伏的姿势,没有发出一丝声响。 当天傍晚6点,进攻的号角终于吹响。愤怒的战友们高呼着"为邱少云同志报仇"的口号,一举攻下了391高地。 战斗结束后,战友们找到了邱少云的遗体。除了深深插入泥土的双手,他的遗体已经被烧得面目全非。 三名战友冒着敌军的猛烈炮火,将邱少云的遗体转移到后方的安全地带。 最终,他们在一处长满松树的山坡上为邱少云下葬,并特意做了记号。半年后,部队将他的遗体运回祖国,重新安葬。 391高地战役结束后,部队开始进行战功评定工作。起初,邱少云所在的87团给他记了一个三等功。 这个评定结果在部队内部引发了争议。一些人认为,邱少云在战斗中没有开一枪,没有消灭一个敌人,评三等功已经足够。 更有人提出,邱少云曾在国民党军队服役的历史问题,也应该成为评功的考虑因素。 但是,亲眼目睹了整个战斗过程的师长张显扬却有不同的看法。通过望远镜,他清楚地看到邱少云完全可以自救,却为了战役的胜利选择了牺牲。 张显扬立即向15军军长秦基伟做了详细报告。 秦基伟深受感动,随即向三兵团司令部提出申请,希望能给予邱少云更高的荣誉。然而,上级的反馈依然维持了三等功的决定。 面对这个结果,张显扬和秦基伟并没有放弃。他们开始收集更多的证据,寻找当时在场的战友作证,详细记录下邱少云牺牲的全过程。 他们甚至选择越级申报。这份申报材料最终引起了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的关注。 彭德怀立即派人对此事进行了深入调查。调查组走访了参与战斗的战友,核实了每一个细节。 经过调查,邱少云在战斗中的表现得到了充分确认。司令部随即决定授予他一等功。 当这份功勋报告送到彭德怀案头时,这位老军人仔细阅读了全部材料。在看完邱少云的事迹后,彭德怀提笔写下了"请授予特等功"的批示。 彭德怀指出,邱少云展现出的不仅仅是个人勇气,更是志愿军的战斗精神。 最终,邱少云被追授"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英雄"称号,同时获得特等功。朝鲜方面也授予他"金星勋章"和"一级国旗勋章"。 2009年,邱少云被评选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他的事迹被写入教科书。
朝鲜战争中,邱少云牺牲后,司令部对于他的评功产生了争议,有人认为给予他三等功就可
车界笑笑生
2025-01-24 12:40:39
0
阅读:92
大中
伟大的战土,精神永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