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50年代,莲花县洋桥公社为提高劳动生产力,下令插秧需按固定尺寸打格子。然而,这一未经实地调查的命令在桥头村(今沿背村)引起不适,乡亲们觉得难以操作。 一位刚回村的老人,甘祖昌少将,站了出来。他指出命令的盲目性,鼓励乡亲们按自己的方式插秧,确保农时不误。于是,桥头村放弃了公社标准,莳田效率大幅提升。 洋桥公社干部得知此事后,前往调查。他们发现一位老人未按标准插秧,怒斥其胆大妄为。然而,当他们发现这位老人竟是甘祖昌少将时,惊恐万分。 甘将军冷静回应,邀请干部亲自下田,按公社标准插秧。干部勉强接受挑战,却发现实际操作困难重重,越干越别扭。最终,他低头认错,承诺向公社反映问题。 甘祖昌少将的实地示范和直接对话,让公社干部深刻认识到问题的根源。不久后,公社取消了不切实际的插秧标准。 此次事件彰显了甘祖昌少将的务实精神和亲民作风。他敢于质疑盲目命令,鼓励实践创新,并通过亲身示范,让干部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甘祖昌少将智斗“莳田标准”
蜀山史道道
2025-01-24 22:58:09
0
阅读: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