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9年,曹爽在司马懿的手中遭遇了灭三族的命运。在被处死之前,曹爽愤怒地骂道:“司马懿,你这个骗子,骗我交出兵权,却要灭我三族!都是我太天真,没听桓范的劝告!”话音未落,刽子手便将其斩首,而曹爽的六兄弟也在愤恨中丧命。 曹爽是曹真的长子,自幼便与魏明帝曹叡关系亲近,曹叡即位后,曹爽深得宠信。231年,曹真去世后,曹爽继承了邵陵侯的爵位。239年,曹叡临终时,将八岁的太子曹芳托付给曹爽与司马懿,共同辅佐,曹爽也因此成为大将军,权力大增。 起初,曹爽与司马懿共同执政,商议政事。然而,逐渐地,曹爽借用亲信丁谧的策略,将司马懿权力削弱,尊其为太傅,但实际已控制了朝政。随着时间推移,曹爽更是开始专断政事,连朝令的讨论也不再咨询司马懿的意见。 244年,曹爽听信邓飏和李胜的建议,执意发动伐蜀的战争,尽管司马懿多次劝阻,但曹爽最终仍派出大军。战争中,由于后勤不足和蜀军的坚守,曹爽的军队受挫,损失惨重,民众对其怨声载道。 随后,曹爽更加专权,甚至忽视了来自他身边的大臣桓范的警告。当时,桓范提醒曹爽和弟弟曹羲,掌握禁兵的两人不应同时离开洛阳,以免发生突发情况,但曹爽并未听从。 到了247年,曹爽逐渐放松对司马懿的防范。虽有桓范的忠告,曹爽却对司马懿的“病重”置之不理。直到249年,司马懿趁机发动兵变,迅速逼迫曹爽交出兵权并关闭了洛阳城门。 曹爽陷入恐慌,在桓范的劝说下,未能果断采取行动来反击司马懿。当司马懿提出如果交出兵权便不会伤害他们时,曹爽选择了投降。最终,曹爽被免职后,司马懿背信弃义,以“谋反”的罪名诛灭曹爽全家。 曹爽的结局,无疑是悲惨的。他既表现出了野心,又因优柔寡断、决策失误最终陷入困境。虽然他曾有聪明之举,但随着权力的膨胀,他开始陷入自大的迷失与决策的混乱。在与司马懿的博弈中,曹爽的过度自信与优柔寡断,最终导致了他的失败。 曹爽不仅因高估自己的权力,而忽视了司马懿的深谋远虑;也未能及时调整策略,未能在关键时刻做出果断决策。综合来看,他既有志向,又缺乏足够的政治智慧与执行力。
249年,曹爽在司马懿的手中遭遇了灭三族的命运。在被处死之前,曹爽愤怒地骂道:“
何以为知吖
2025-01-25 17:19:43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