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8月,国民党驻盐城的师长李铁民下令将城内一百多地下党杀害,少将韩君明劝

熹然说历史 2025-01-26 22:05:22

1947年8月,国民党驻盐城的师长李铁民下令将城内一百多地下党杀害,少将韩君明劝他:“老铁,城破在即,你还是留个后路吧,不要把事情做绝。” 1947年的盛夏,盐城的上空乌云密布,暴风雨即将来临。这不仅仅是因为天气,更是因为战火的逼近。驻守盐城的国民党部队师长李铁民面前摆着一道难题,究竟是背水一战还是及时求和。 解放军的进攻如潮水般汹涌而来,盐城的城墙岌岌可危。李铁民麾下的部队本就是当年跟着"倒戈将军"郝鹏举起义的,战斗力本就不强。如今敌强我弱,守是守不住了。但投降吧,又担心重蹈郝鹏举的覆辙,落得个不得好死的下场。 就在李铁民进退两难之际,他想到了城里关押的那一百多名地下党员。这些人要是落到解放军手里,一定会成为他们的助力。倒不如趁早处决,一了百了。想到这里,李铁民当即下令,把这些地下党员押赴刑场。 消息不胫而走,很快传到了李铁民的老部下韩君明耳朵里。这位少将官衔的高级参谋顿时着急了。他和李铁民私交不错,又都是跟着郝鹏举起义的。他深知李铁民这么做无异于断了自己的后路。 韩君明三步并作两步,冲进了李铁民的办公室。他开门见山地说:"老铁,城破在即,你还是留个后路吧,不要把事情做绝。"李铁民听了,心里五味杂陈。杀了地下党员,解放军绝不会放过自己。可要是投降,又怕重蹈郝鹏举的覆辙。 这个两难的抉择摆在李铁民面前。城外的炮火越来越密集,城内的军心越来越涣散。是鱼死网破,还是及时止损?李铁民必须尽快做出决定,因为时间已经不多了。 要理解李铁民当时的抉择,我们得回溯一下他的过往。李铁民早年跟着"倒戈将军"郝鹏举混,郝鹏举是出了名的投机分子。他经常在国共两党之间反复横跳,今天投靠这个,明天倒戈那个。 郝鹏举当年起义投共,带着一大堆小老婆,坐在小轿车里招摇过市。部下韩君明看不惯,跟他提意见,结果把郝鹏举得罪了。郝鹏举就把韩君明打发到北平、上海去拉拢民主人士去了。李铁民虽然不喜欢郝鹏举的为人,但看在他能带自己出头的份上,也就忍了。 后来郝鹏举反水不成,被解放军击毙。他的残部落到了李铁民和毕书文手里。李铁民自认为兵多将广,理应接替郝鹏举的位子。谁知道蒋介石空降了个毕书文来当代理司令。你可以想象李铁民当时有多不爽。 从那时起,李铁民和毕书文的矛盾就没停过。开会吵架那是家常便饭。李铁民背地里使绊子,明着不服毕书文的管。毕书文也不是吃素的,他偷偷派人去找韩君明,想通过民盟来投靠共产党。 眼瞅着蒋介石要把部队调去江南改编,毕书文赶紧带着人跑路。盐城就彻底落到了李铁民手里。本以为从此就可以一统天下了,谁知道好景不长。解放军的炮火随即就兜头盖脸地砸了过来。 李铁民这下犯了难。守是守不住,投又担心重蹈郝鹏举的覆辙。正当他一筹莫展之际,手下人给他出了个主意:不如杀了那些地下党员,断了解放军的内应,也好给自己立立威。 李铁民一听,对啊,除掉这些眼中钉,搞不好还能打个翻身仗。反正大不了鱼死网破,也强过束手就擒。想到这儿,李铁民也就豁出去了。他当即下令,把关押的一百多号地下党员押赴刑场。 韩君明听说李铁民要杀地下党员,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他赶紧跑去找李铁民,好言相劝。"老铁,咱们兄弟一场,我知道你也是走投无路了。但是杀这些地下党员,就等于自断后路啊。" 李铁民本来就犹豫不决,听了韩君明的话,心里更加摇摆不定。他想起郝鹏举的下场,不禁打了个寒颤。"老韩,你说得有道理。可是现在城门都快被攻破了,我要是投降,只怕落得个和郝鹏举一样的下场啊。" 韩君明急中生智,说:"老铁,你看咱们部队士气本来就不高,要是知道你杀了这些地下党员,只怕会哗变啊。不如这样,你就下令投降,我去联系解放军。有我在,他们不会为难你的。" 李铁民听了,半信半疑。但眼看城破在即,士兵们又开始骚动,他也只能硬着头皮同意了。于是,李铁民下令部队投降,韩君明则去和解放军联络。就这样,盐城解放了,一场腥风血雨也就平息了。 投降之后,解放军找到韩君明谈话。他们知道韩君明当年没跟郝鹏举一起反水,对党还算友好。于是,他们让韩君明回到国军,继续为党做统战工作。韩君明欣然接受,从此为新中国的建设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至于李铁民,他的结局就没那么幸运了。解放军把他押到了河南省公安厅,对他进行审判。毕竟,他手上沾满了人民的鲜血,这笔账是怎么也洗不清的。最终,李铁民为自己的罪行付出了代价。

0 阅读:538
熹然说历史

熹然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