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计算机天才王垠,放弃清华博士学位称浪费青春,考入美名校后再退学;拒绝谷歌、微软高薪,却最终被微软全球封杀。如今,他究竟怎么样了? 王垠出生于1979年四川一个普通教师家庭。 他从小就是父母眼中的“别人家的孩子”,成绩名列前茅,动手能力超强,常常拆装家里的电器,甚至对蚂蚁生活进行各种实验。 可以说,他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注定了他不平凡的人生轨迹。 1997年,他以优异的成绩参加高考,但因为发挥失常,仅差两分未能进入清华大学。 这让他感到挫败,但并未放弃。 最终,他选择进入四川大学计算机系,并在那里展现了过人的天赋。 他不仅轻松完成课程,还热衷于钻研更深层次的技术问题,逐渐成为同学中的“技术大神”。 2001年,他如愿保送至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攻读硕博连读。 然而,这段被众人羡慕的经历却让他感到窒息。 清华的教育体系在他看来过于机械,老师更注重发表论文,而非鼓励学生的自由探索。 他开始怀疑,这就是所谓的“清华梦”吗? 最终,王垠选择退学。 他发表了一篇长达一万七千字的文章《清华梦的粉碎》,毫不留情地批评了清华的教育体制。 他写道:“清华并不是孕育天才的地方,而是一个应试教育的延续。” 这一举动震惊了学术界,也让他成为那个年代教育改革讨论的中心人物。 离开清华后,王垠没有停止对学术的追求。 他先后被康奈尔大学和印第安纳大学伯明顿分校录取。但令人意外的是,他又两次选择退学。 在康奈尔大学,他对美国教育的评价是“商业化的应试教育”。 他说,繁重的作业和考试压力已经剥夺了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 后来,他进入印第安纳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他认为博士学位只是一种“廉价劳动力的无形锁链”,无法真正体现个人价值。 于是,他写下《对博士学位说永别》,彻底告别了学术界。 接连三次退学让人感到不可思议。 有人认为他太过挑剔,无法适应现实;也有人觉得,他只是比常人更忠于内心,不愿妥协于不符合自己理想的环境。 学术界容不下他,王垠将目光投向了科技公司。 他的技术实力很快得到了谷歌的认可。 他加入谷歌并负责开发一款核心静态分析工具。 这本是一段辉煌职业生涯的开端,但问题很快出现。 在谷歌,他对公司文化提出了尖锐批评。 他认为谷歌的“团队协作”更多是形式主义,很多时候员工需要讨好领导,反而压抑了真正的创新。 他最终选择离职,并发表了《我和Google的故事》,公开批评谷歌的管理模式。 他的直言不讳,让他在科技圈引发热议。 随后,他加入微软。然而,微软的经历更加短暂且充满戏剧性。 他提出了颠覆性的设计方案,却因与管理层理念不合,未被采纳。 他再次离职,并对微软的企业文化进行公开批评。 他甚至预言:“微软迟早会倒闭。” 这一次,微软对他的批评采取了强硬措施——对他实施全球封杀。 这意味着他再也无法进入微软旗下的任何公司工作。 这一事件震惊了科技界,也让他成为一位争议人物。 王垠的经历常常被拿来与约翰·卡马克和埃隆·马斯克等技术天才对比。 约翰·卡马克通过团队合作开创了3D游戏的辉煌时代,他的《毁灭战士》和《雷神之锤》改变了整个游戏行业。 而马斯克则通过特斯拉和SpaceX证明了如何在理想与商业化之间找到平衡。 与他们不同,王垠更像一个孤独的追梦者。 他既不愿融入团队,也不愿妥协于现实规则。 他的目标是追求纯粹的学术自由和技术创新,但这些目标在体制化的环境中往往难以实现。 卡马克和马斯克通过合作和妥协实现了辉煌,而王垠的道路则充满了对抗和孤立。 他的故事似乎在提醒我们,天才和环境的冲突往往比我们想象的更复杂。 2019年之后,王垠逐渐淡出了公众视野。 他选择了一条不同寻常的路,尽管充满争议,但这正是他独特的地方。 三次退学、两次离职和微软的封杀让他饱受争议,但也正是这些选择让他成为一个特殊的存在。 王垠的故事尚未结束。 他的坚持或许难以复制,但他的勇气和独立思考,值得每个人去思考和学习。
中国计算机天才王垠,放弃清华博士学位称浪费青春,考入美名校后再退学;拒绝谷歌、微
小娅说知识
2025-01-26 22:53:12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