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7月,俞济时给李弥打电话,让他第二天去蒋介石的官邸一趟。李弥自逃到台湾

史记峰会 2025-01-26 23:39:12

1950年7月,俞济时给李弥打电话,让他第二天去蒋介石的官邸一趟。李弥自逃到台湾后,很不受待见,为何突然却要被召见?这要从李弥的旧部第八军的一个叫李国辉的团长说起。 五个月前,国民党第八军709团团长李国辉带着一千多人,穿过原始森林,走出了原始森林,他们个个蓬头垢面,衣服破烂不堪,满身脏兮兮的,简直是一帮乞丐。 在山下,李国辉率领这支国民党残军与先行到达这里的26军93师278团的残部在一个小山村里会合了。278团的团长将部分武器卖给当地土司后,于二天前带着钱溜走了,所部由副团长谭忠指挥。 当时,谭忠及部下正在生火吃饭,准备吃完饭后开拔去泰国,然后在那里找去台湾的门路。如果李国辉的部队晚来几个个小时,这两支残军就不可能会面,那么金三角的历史肯定要改写。 两支残军汇合后,李国辉和谭忠在村子里的一个小竹楼里商量了很久,认为此时的残军部队早已疲惫不堪,枪生了锈,士兵个个饿得面黄肌瘦。而金三角地区地处缅、泰、老三国交界,山高皇帝远,谁也管不到他们,不如留下来,先把生存关熬过去再说、 于是,李国辉和谭忠带着残军就地驻扎下来,在三个多月时间内发展到三千多人,并击败了一万多缅甸军队的进攻。 蒋介石在得知李国辉率部在金三角立足后,派俞济时了解情况后,决定召见李弥。李弥来到蒋介石的官邸进入三楼会客厅后,发现参谋总长周至柔和特务头子毛人凤也在,俞济时进去通报后,过了一会,蒋介石出来了。 李弥连忙问候:“校长好!” 蒋介石十分客气,一边选定位子坐下,一边招呼李弥及周至柔、毛人凤坐下。 几人坐定后,蒋介石说:“李国辉在缅甸组织部队的事情我知道了,很好,不过李国辉这个人。” 说到这里,蒋介石停了一下,看了看李弥说:“干得行?干不行?你是他的长官,应当了解。” 李国辉是李弥第八军系统的团长,对这个人李弥还是了解的,所以向蒋介石介绍的比较详细,但说到谭忠,李弥直言了解甚少,谭忠是余程万二十六军系统的副团长,李弥不知道情况也是正常的。 听了李弥的汇报,周至柔接过话茬说:“我们与李国辉部失去了联络,总统的意思是派人去缅北找到他们,参谋总部正与毛局长物色人选,想请李长官写一信函。” 李弥听后,知道一旦这个东山再起的机会错过,就不会再有了,当即霍地站起说:“校长,学生不才,愿亲赴缅北,一定把这支部队抓在手里。” 李弥主动请缨,其实就是蒋介石所期望的,他高兴的说:“你当然是最好的人选!愿意去,最好不过,不过也应选派几个得力的人来襄助你。至于情报工上作问题,毛局长与李长官商议。李长官到缅北后,军事和情报工作都受李长官领导,所需经费、武器,周总长务全力解决。” 蒋介石说完后,周至柔和毛人凤忙不迭的点头称是,说会全力配合李弥。 8月初,李弥赴缅北的准备工作就绪后,他正要走,蒋介石得知后再次召见。这次见面,依旧是周至柔、毛人凤作陪。 蒋介石对李弥说:“缅甸军进攻李国辉部,外界传闻很多,综合看,李国辉手上虽然不过三千人,但好像并没有吃亏,看来李国辉此人干得行。李长官到缅北后,首先要代我慰问全体官兵,嘉奖全体官兵。第二,一定要站稳脚跟,步步为营,已经占据的地盘一定要牢牢控制住。第三,站稳脚跟后,要准备反攻云南。” 接着,蒋介石又耐人寻味的对李弥说:“余程万去了香港,谭忠的部下都是二十六军的,你去以后,对李国辉、谭忠的部队要加以整顿,提高战斗力,部队长任命由你一人决定。“” 就这样,李弥受蒋介石派遣,于1950年8月中旬经曼谷到泰北。李弥化装成商人,雇佣当地马帮武装,前往金三角,李国辉得知后,派了个团副带了三百多人接应李弥。李弥到后,见李国辉对自己很是恭敬,心中最大的石头放下了,他来之前最担心的就是怕李国辉割据自雄。 1951年2月20日,李弥第二次来到金三角视察。经这两次视察后,李弥于1951年3月8日,带着一百多中高级军官,正式进驻残军指挥部所在的猛撒。 李弥到达金三角的前后,原第八军副军长柳元麟、第六编练司令部副司令傅克军、李弥的妻子龙慧娱、师长李彬甫、副官处长何永年、团长蒲景云等20余人,乘私人商车由昆明潜逃滇西畹町,后逃入缅北金三角。 之后,得知李弥到金三角后,大批国民党溃兵、土司武装、马帮前来投奔,使残军很快发展到7000余人。 李弥到后,撤销了残军的原有建制,将709团改编为193师,李国辉任师长,将谭忠的部队改编成93师,彭程为师长,两个师合成26军,由李弥带来的亲信分任军长、副军长和参谋长。至于谭忠,则被李弥打发去担任只有一百多人的游击支队司令。 残军整编结束后,李弥通过大肆更换部队长,完全控制了残军。台湾的武器装备、补给及官兵也源源不断的空运过来,到了1952年底,残军总兵力已接近三万人。 李国辉在金三角驻扎,是为了寻找立足之地,而当过国民党军兵团司令的李弥,他的野心可远不止此。

0 阅读:51
史记峰会

史记峰会

以史为鉴,通晓古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