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9月9日,北京一位14岁的中学生哭着对班主任说:“老师,我要请假,毛主席逝世了。” 她出生时正值国内抗日战争的紧张时刻,父母为革命四处奔波。 李敏的母亲贺子珍在治疗期间前往苏联,而年幼的李敏被寄养在延安的老乡家。 李敏直到四岁时才被送往莫斯科与母亲团聚。 即使如此,李敏对于毛泽东的身份仍一无所知,直到她的哥哥毛岸青向她透露,毛泽东不仅是中国的领袖,也是她的父亲。 1947年,李敏和母亲终于回到了祖国。 11岁的李敏因为从小生活在苏联,对汉语几乎不懂。 此时,她依然感到与父亲的距离十分遥远。 直到1950年代,李敏开始逐渐适应了与父亲的关系。 当时,李敏已经是13岁的大女孩,而毛主席第一次见到自己的女儿时,心情激动不已。 她第一次用蹩脚的中文叫了声“爸爸”,这让毛主席当即邀请中央领导一起共庆这个时刻。 然而,毛主席依旧非常严苛,李敏从小便知道,她不能依赖父亲的名号来谋取任何个人利益。 在毛主席的严格教育下,李敏逐渐明白了作为毛泽东的女儿所承担的责任。 尤其是在李敏年纪稍长后,毛主席决定为她取一个正式的名字。 当时,毛主席在翻阅《论语》时,指着其中“敏”字的解释,告诉李敏,“敏”指的是“敏于行”。 在给李敏解释完“敏”的含义后,毛主席决定将她的名字定为“李敏”。 李敏在高中的时候,认识了一位名叫孔令华的年轻人。 孔令华是她的同学,二人在交往过程中发现彼此有许多相似的兴趣爱好。 她不曾隐瞒自己的感情,而是在高中时便与父亲毛泽东分享了自己的恋情。 毛泽东听后,并未表现出太多的反对,相反,他显得非常高兴。 他明确表示,不希望外界干预这些私事。 在毛泽东的提醒下,她最终向孔令华了解了更多的情况。 得知孔令华的父亲是孔从洲将军后,毛泽东表示对这段婚姻非常满意。 在李敏的恋情逐渐深入后,她带着孔令华回到了家中。 那天,毛泽东放下了手中的书,仔细地打量了孔令华,并且与他交谈了几句。 毛泽东眼中流露出的赞许之情。 随后,李敏带着孔令华去见了自己的母亲贺子珍,并且也去拜访了孔令华的父母。 1959年,李敏与孔令华在中南海的颐年堂举行了简单而温馨的婚礼。毛泽东虽然内心不舍但他依旧为李敏找到了合适的伴侣而感到高兴。 不久之后,李敏与孔令华开始了新婚生活,毛泽东也时常来探望他们。李敏不久后便迎来了她的第一个孩子,毛泽东在百忙之中,亲自前往医院看望她。 李敏希望父亲能为孩子起个名字,毛泽东在最初对这个请求有所顾虑,因为按理说起名应由孔家来做主。然而,孔令华的父亲已明确表示,希望毛泽东为孩子命名。 孔继宁出生的那一天,恰逢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纪念日。 他在命名时特别挑选了“继宁”二字,希望自己的外孙继承革命事业的精神。 孔继宁的童年无忧无虑,每当毛主席因政务疲惫,便常常去看望外孙,亲自抱起他。孔继宁同样受到外婆贺子珍的宠爱。 晚年的贺子珍住在上海,1963年,孔继宁被带到上海。这个爱笑、活泼的孩子让贺子珍的情绪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每当她看到孔继宁一边开心大笑,一边用自己稚嫩的方式逗人,她便忘却了岁月的沧桑。贺子珍常常亲自照料他的饮食。 孔继宁也逐渐意识到外婆的身体状况。为了减轻外婆的忧虑,他不再像其他孩子那样顽皮,而是尽力用自己的方式哄外婆开心。 有一次,贺子珍情绪低落,工作人员想方设法让她笑起来,最终决定让孔继宁穿上外婆从苏联带回来的西装,打上一个简易的领带模仿西哈努克亲王的样子。孔继宁一副认真的模样逗得贺子珍哈哈大笑。 孔继宁并不炫耀自己的家庭背景,而是将自己当作普通人来看待。他的父母以及外公毛主席的事迹是众所周知的,但孔继宁从未因这些而表现出任何优越感。 1976年,毛主席去世时,孔继宁陪伴外公走完了人生最后一程。 1979年,随着对越自卫反击战的爆发,孔继宁进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国际关系学院,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然而,他最终做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决定递交退伍申请,转而投身社会事业。 1997年,孔继宁的父亲孔令华因心脏病恶化,健康状况逐渐下滑。年迈的父母在孤独中渴望与儿子团聚。 1999年,孔令华在一次车祸中因手术失误去世。 孔继宁和母亲李敏并未沉浸在悲痛中。相反,他们以大度的胸怀原谅了肇事司机和主治医生。 在家人去世后,孔继宁决定投身商界。虽在初期遭遇了不少困难,但凭借不屈不挠的毅力,最终在商业圈内站稳了脚跟。 不仅如此,孔继宁还在2001年建立了民族精神与中国发展研究中心,推动毛泽东思想的传承。他还涉足了电影行业,并推出了《父辈的战争岁月》纪录片。 参考文献:[1]肖猛,王青霞.孔继宁:“触电”的毛泽东外孙[J].新闻世界,2007(9):30-30
1976年9月9日,北京一位14岁的中学生哭着对班主任说:“老师,我要请假,毛主
璇玑幻彩飞
2025-01-27 00:03:16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