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6月12日,文学家郭沫若在北京安详离世,在他离世六天之后的追悼会上,邓

地元历史档案 2025-01-27 14:19:45

1978年6月12日,文学家郭沫若在北京安详离世,在他离世六天之后的追悼会上,邓小平亲自把悼词中的“伟大”改为了更深层面的“卓越”,至于为何呢? 邓小平惋惜的表示,郭沫若是继鲁迅之后,新民主主义改革时期极具代表的学者,诗歌文学更是流传至今,成为了文学创作领域一笔浓厚的色彩,而卓越一词的高度评价,也能从他传奇的一生中得到解答。    郭沫若1892年出生于四川,其父亲郭朝沛在当地名声显赫,童年时期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作为家中最小的孩子,郭沫若得到了肆无忌惮的宠爱,但是他并没有因此养成纨绔子弟,五岁的年纪便被父亲送到绥山山馆读书。谈及幼年时期的文学启蒙,郭沫若表示最难忘怀的,便是母亲终日在耳边念叨的:翩翩少年郎,骑马上学堂,先生嫌我小,肚内有文章。    在母亲的影响下,他从小便对诗词歌赋有着异于常人的热爱,在书馆求学的日子里,郭沫若疯狂的吸收文学知识,常常谈吐优雅出口成章。1906年初,14岁的郭沫若离开了家门,开启了漫长的求学之路,机缘巧合之下,接触到马克思民主主义思想,为后期的革命无产阶级文化战士打下基础。    在外求学的时光里,郭沫若看到了清政府的腐败不堪,老百姓流离失所朝不保夕,西方列强虎视眈眈,国破家亡危在旦夕,满腔热血的他,希望通过笔戎拯救老百姓于水火。1911年,郭沫若响应孙中山的号召,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乡,组织人民团结一致,参与到辛亥革命中,为新民主主义改革的开端,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和影响力。    后期为了文学革命能够覆盖更全面的影响力度,郭沫若不惜远渡日本留学,以个人去吸收新文化再回到国内传授。在日本一呆就是9年,他忙的废寝忘食,心里时刻惦记着国内的老百姓,在日本的期间,郭沫若接触歌德、莎士比亚、惠特曼等外国作家的作品,文学的造诣提升到了更高的层面。    返回中国后,郭沫若立即跟随着部队南辕北辙,利用政治部宣传科长的职务,发表了影响力度深远的《请看今日之蒋介石》的文章,犀利的文笔和一针见血的诠释,在国内砸起了千层浪,彻底的把蒋介石和国民党背叛国家贪污受贿摆上台面,让中国的老百姓明明白白的看清楚他们丑陋的嘴脸,并帮共产党稳固了民心。    抗日战争爆发后,郭沫若全身心投入到抗日中,创办了《救亡日报》,发布无数的文章呼吁全国人民团结抗日,在人心涣散之时,郭沫若的文章犹如定海神针。新中国成立后,他继续在文学领域发光发亮,代表中国参与到国际和平发展的文化交流会中,展示了新中国文雅智慧的一面。    郭沫若的一生都在为中国的文化革命作斗争,他当得起卓越一词的高度赞扬,用传奇的一生告诉了后代,扎实的文学知识也能成为无形的“枪”,保护千千万万的中国人民!  

0 阅读:131
地元历史档案

地元历史档案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