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亡了100多年,此国却仍使用大清国旗,至今没有和中国建交!”清王朝后期签订

熹然说历史 2025-01-29 23:06:07

“大清亡了100多年,此国却仍使用大清国旗,至今没有和中国建交!”清王朝后期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但是为了维持最后的尊严,清政府也在做垂死挣扎,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大清国旗的诞生。清政府首次意识到国旗的存在,就是在1856年 清朝的晚期,可以说是国运衰败、内忧外患的一段悲惨岁月。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清政府在军事上节节败退,在外交上屡屡吃亏,签订了《南京条约》《北京条约》等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大片国土沦为殖民地。清朝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空前的破坏,满清王朝风雨飘摇,岌岌可危。 面对西方列强咄咄逼人的态势,清政府虽然实力每况愈下,但并非毫无骨气。在这种情况下,清政府终于意识到,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必须有自己的国旗,以彰显国格,维护尊严。清政府首次对国旗产生认知,还要追溯到1856年的一个事件。 这一年,一艘悬挂英国国旗的中国商船"亚罗号"被船员劫持。英国借此向清政府发难,声称"亚罗号"船上的英国国旗被摘下是对英国的侮辱,要求清政府赔礼道歉。然而清政府却丝毫没有意识到国旗代表的意义,对英方的指责充耳不闻。 这一事件虽然并未真正触及国家利益,却给清政府敲响了警钟。清政府恍然大悟,发现自己竟连区区一面国旗都没有,在国际交往中处处被动挨打。在西方列强看来,没有国旗等于没有国格,这无异于给别人当了面耳光。 1862年,清朝海军与英国海军在长江武汉段发生冲突。本已处于下风的英舰打出受降信号,但清军指挥官因看不懂信号的含义,继续猛烈开火,错失了擒获敌舰的大好时机。 此事引起了清廷大臣奕䜣的警觉。奕䜣意识到,国旗不仅是维护国家尊严的重要标志,在海上缺少统一旗帜,无法区分敌我,还可能酿成军事失误,贻误战机。 于是,奕䜣力排众议,建议尽快制定一面独具中国特色的国旗。在他的推动下,海军决定采用黄色三角旗,上绘黑色四爪蟒龙,并赋予它尊贵的名号——"龙旗"。 如果说大清国旗的诞生是清朝面对外敌入侵的迫不得已之举,那么在大清灭亡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仍有一个国家在沿用类似的国旗图案,这背后又有什么故事呢?这个国家就是地处南亚、不丹王国。不丹是一个地域狭小、人口稀少的山国,为什么他们的国旗会与大清国旗如此相似呢? 事实上,这一切要从不丹与中国的历史渊源说起。在中国的元、明、清三个朝代,不丹一直是中国的藩属国,长期处于中华文化的辐射之下。尤其是在清朝时期,不丹更是全面接受了中原文明的熏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在喜马拉雅山南麓的一个重要代言人。 在不丹王室和民间,中国龙的形象一直备受崇敬。龙在不丹人心目中代表力量、神圣和祥瑞,与不丹特殊的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不丹地处喜马拉雅山脚下,常年云雾缭绕,雷电轰鸣。当地人认为雷声就是龙吟,把龙视为神圣之物,尊称自己的国家为"雷龙之国"。 19世纪,在中国国势日衰、内忧外患的背景下,清廷试图通过制定国旗等举措,达到自救图存的目的。在清政府的建议下,作为清朝在南亚的重要藩属,不丹王室参照黄龙旗的样式,设计了自己的国旗——一面绘有白色四爪龙图案的黄色旗帜。 这面国旗可以说是大清国旗的"迷你版",用意非常明显。一方面,借鉴宗主国的国旗形制,显示出不丹对清王朝的忠诚和尊重。另一方面,选择四爪而非五爪龙纹,既表明不丹臣服的态度,又凸显出自身的民族特色。 在清朝的建议下设计国旗,不仅彰显了不丹对宗主国的敬重,也充分展现了中原文化在这个小国的深远影响。观察不丹国旗不难发现,它由黄、红两个矩形相拼而成,两种颜色按照对角线完美分割,体现出鲜明的中国风格。其中黄色象征政教合一的政体,红色代表佛教的兴盛。 不丹虽然保留了大清国旗的设计元素,但令人不解的是,这个曾经的清朝藩属国至今却没有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这背后的原因,既有纷繁复杂的历史渊源,也有错综交织的地缘政治因素。要厘清其中的关节,我们需要追溯到不丹的独立进程和周边大国的恩怨情仇。 19世纪中叶,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开了亚洲国家的大门。与遭受西方列强欺凌的清政府一样,不丹也未能幸免于难。1864年至1865年间,英国出兵不丹,发动了旷日持久的不丹战争。战后,英国迫使不丹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楚条约》,将不丹变成了英属印度的保护国。自此之后,不丹的对外事务完全受制于英国人。

0 阅读:63
熹然说历史

熹然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