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毛主席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人们见到李讷都非常恭敬,有的战士甚至还站直了身子,向她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在李讷幼年时期,毛主席对她可谓疼爱有加。尽管那时战事紧张,工作繁忙,毛主席却经常抽出时间亲自照看李讷。他常常跟女儿讲故事,教她识字,带她出去散步,父女俩的感情十分亲密。 即便如此,毛主席对李讷的要求依然十分严格。他从不允许女儿搞特殊化,李讷吃穿用度都跟普通老百姓家的孩子一样。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李讷在学校里吃不饱饭,回家后狼吞虎咽的情形让毛主席心疼不已。但即便这样,他也坚持不给女儿开小灶,要求她必须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 在毛主席的教导下,李讷从小就树立了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良品质。她刻苦学习,成绩优异,以自己的真才实学考入了北京大学。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李讷从不挑剔,即使生活再苦再累,也始终乐观向上,自力更生。 1976年,毛主席去世后,李讷生活陷入了困境。她独自抚养年幼的儿子,为了维持生计,不得不变卖衣物,甚至买不起肉,一家人靠吃咸菜度日。然而,在朋友们的回忆中,当时的李讷虽然生活清贫,却从未消沉抱怨,而是靠自己的双手挺过了难关。 1969年,当毛主席发现李讷被选为党的九大代表时,他第一反应就是把女儿的名字从名单中划掉。在他看来,自己的女儿不能占用本属于人民群众的宝贵名额。他认为,应该把机会让给更需要锻炼、更能代表群众利益的人。 在毛主席的一生中,类似这样严格要求子女的事情还有很多。1950年的时候,毛主席的儿子毛岸英从苏联留学回国,他第一时间就让儿子脱下洋装,换上普通的旧衣服,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一个革命者,一刻也离不开人民群众。"毛主席一语道破了他对子女教育的核心理念。 谈到子女的婚姻问题,毛主席也是相当开明的。他从不干预孩子们的感情选择,只有一个原则,那就是配偶一定不能是高干子弟。他希望子女能找一个政治信仰坚定、思想朴素的人结婚,而不是攀附权贵、追求奢靡。 1970年李讷结婚时,毛主席送了一份十分独特的结婚礼物——一套39卷本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这份礼物虽然简朴无华,却饱含着毛主席对新人的深切期望。他希望女儿和女婿能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自己的头脑,做对国家和人民有用的人。 在毛主席身边工作的工农兵战士有不少家属希望调到北京,而一旦开了这个口子,就会引起连锁效应。因此,毛主席明确提出:"住房困难是全国性的问题,中央工作人员不要把自己的亲戚朋友往北京调。我的亲戚也一个都不要往北京调!" 1958年,毛主席的大女儿李敏由于父亲是国家主席,住房条件比一般干部要好一些。当毛主席知道这件事后,他立刻写信给女儿,要求她必须与大家同甘共苦,决不能搞特殊化。信中他写道:"人是平等的,不管是谁的子女,都不应当享受特权。" 在日常生活中,即使是一些小事,毛主席也时刻不忘提醒子女要艰苦朴素。有一次,他发现李敏的手帕是新的,便马上说:"你怎么用的是新手帕?旧的呢?一定要节约,一条手帕要用到不能再用的时候才扔掉。" 在毛主席的身边,没有豪华的家具,没有山珍海味,也没有昂贵的藏品。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党和人民,却从不为自己的家人谋求半点特权。他的子女虽然没有沾到父亲权力的光,但却从这位伟人的身上继承了优秀的品德和高尚的情操。这无疑是毛主席留给他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1969年的一天,毛主席在人民大会堂接见全国各地的代表。会议结束后,他留意到大家看到李讷都表现得非常恭敬,有些战士甚至向她敬礼。这一幕让毛主席感到很不解,他找来秘书询问情况。 秘书如实禀告,因为李讷被选为党的九大代表,大家才会对她如此尊敬。毛主席听后更加诧异,他完全不知道女儿成为了代表。于是他马上让人拿来了代表名单,发现上面确实有"肖力"的名字,这正是李讷的化名。 对于女儿受到特殊礼遇一事,毛主席非常不满。在他看来,李讷虽然是自己的女儿,但跟普通群众没有什么不同。他严肃地对秘书说:"她是靠自己的努力当选的代表,这很好。但是,她不能因为是我的女儿就享受特权,这是不行的。" 秘书听后连连点头,表示理解主席的想法。毛主席接着说:"你去告诉李讷,不要接受别人的特殊礼遇,要跟大家一样,踏踏实实地工作。"秘书领命而去,把主席的话转达给了李讷。 从此以后,李讷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刻意回避一切特殊待遇。每次开会,她总是坐在最后一排;出差时,她从不乘坐专车,而是和普通代表一起挤公共汽车。李讷处处以普通群众的标准要求自己,从不居功自傲。
1969年,毛主席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人们见到李讷都非常恭敬,有的战士甚至还站直
熹然说历史
2025-01-30 00:06:25
0
阅读: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