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志愿军师长王扶之负伤回国探亲,偶遇一赶车老丈,便搭车回家,两人一路相谈甚欢,可谁料分别时,老丈询问道:“我儿王硕,12岁就参了军,你能帮我打听一下吗?”王扶之听完浑身一颤,哭喊道:“爹,我就是王硕呀! 王扶之1923年出生在陕西的一个贫苦农家,母亲早逝,自幼跟随父亲四处奔波讨生活。家里穷得叮当响,十二岁那年,一支红军部队路过王扶之的村子,热心帮助村民,这一幕震撼了他的心灵。 区别于以往经常捣乱扰民的军阀部队,红军的到来,就像一束光照进了贫苦百姓的生活。王扶之暗下决心,一定要成为一名光荣的红军战士。 离家那天,年仅12岁的王扶之悄悄写下"王硕"两个字,塞在父亲手中就离开了。投身革命,王扶之就是王硕。从此,"王硕"这个名字,再也没有出现过。 王扶之参加红军后,肩膀上的担子更重了。作为一名红军战士,他出生入死,转战南北,用鲜血和生命捍卫革命事业。 朝鲜战场上,王扶之率部英勇杀敌,粉碎了号称王牌的美军骑兵第一师。这一仗,他们以一个团的兵力,围剿了敌人一个连,创造了以少胜多的战例。不料一次突袭,王扶之不幸负伤,被送回国治疗。 从稚气的放牛娃,到玉树临风的革命军人,王扶之走过了不平凡的人生路。少年离家时,他是一名朴实的农家子弟;而今归来,他已是共和国的开国将领。 纵然军功赫赫,但作为一个游子,王扶之从未忘记自己的根。无论是在南征北战的硝烟战场,还是在朝鲜战场的枪林弹雨,他心中挂念的,都是那个苦苦盼望他归来的父亲。 伤愈后,组织批准王扶之回老家探亲。王扶之激动万分,他已经十八年没有回家了。 王扶之穿上便装,带着一名警卫员,踏上了回家的路。回家的路上,王扶之遇到一位赶牛车的老人,他便上前搭话,想搭个便车回家。 老人见是两个当兵的,就让他们上了车。一路上,王扶之和老人聊了起来,就像是忘年交一般。 老人向王扶之诉说着家乡这些年的变化,王扶之听得出神。他感慨万千,离家时,家乡还是一片破败凋敝,如今已经今非昔比了。 聊着聊着,老人说起自己的儿子,说儿子12岁就参军了,转眼都十八年了,也不知道是死是活。老人眼眶湿润,不禁潸然泪下。 王扶之听了,心里一酸。他宽慰老人说,等回部队后,一定帮他打听打听,看能不能找到他儿子的下落。 此时,马车已经来到王扶之家门口。下车时,王扶之向老人问起他儿子的名字,老人说,儿子名叫王硕。 王扶之浑身一震,战士的威风全无,他紧紧抓住老人的手,颤声道:"爹,我就是王硕啊!"老人怔住了,他上上下下打量着王扶之,半天说不出话来。 王扶之抱着老父亲,泣不成声。十八年了,儿子终于回来了,老人想不到,那个当年才12岁的小儿子,已经成长为一个革命将领了。 父子俩抱头痛哭,泪水冲刷着十八年的离愁别绪。王扶之跪在父亲面前,诉说着对不起父亲的歉意。 老人抚摸着儿子的脸,他苍老的脸上,写满了欣慰。他知道,自己的儿子是一个英雄,是新中国的功臣。 这一天,对于王扶之和他的父亲来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阔别十八载的父子,终于在时光的涡流中重逢,这一刻,冲淡了漫长岁月中所有的苦难与遗憾。 王扶之与父亲的重逢,是革命年代千千万万个家庭的缩影。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忠孝难两全是常态。 无数革命先烈为了民族解放事业,毅然决然奔赴疆场。他们中有的牺牲在沙场,再也没能回到亲人的身边;有的虽然幸存,但也难敌岁月的悠悠,与亲人天各一方。 王扶之参军为国,为民族解放事业立下赫赫战功。然而,在他建功立业的背后,却是对父母的亏欠。 十八年来,王扶之不曾尽过一天孝道。父亲年事已高,他却不能在父亲膝下尽孝;母亲去世多年,他却连母亲的坟墓都没有见过。 这样的遗憾,在革命年代,又何止王扶之一人?无数革命先烈,都曾面临过这样的抉择。 有多少人,在听闻父母去世的噩耗后,都只能强忍悲痛,继续战斗;有多少人,在革命胜利后,才得以回乡探亲,却发现父母已经不在人世。 革命先烈们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换来了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他们的牺牲和奉献,是新中国建设的基石。
1953年,志愿军师长王扶之负伤回国探亲,偶遇一赶车老丈,便搭车回家,两人一路相
熹然说历史
2025-01-30 00:06:26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