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志愿军战士余新发用刚缴获的重机枪扫射敌人,结果一个人都没有打中,他面露沉思:“难道不是这样用的?” 余新发,浙江余姚人,出生于1920年。从小父母教导他要热爱党,努力读书,做个对国家有用的人。30岁那年,他响应党的号召,参军入伍,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志愿军战士。 在部队里,余新发吃苦耐劳,训练刻苦。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夜里伙房灯火通明时还在训练场上挥汗如雨。机枪是需要高度专注力的武器,一丝一毫都容不得马虎。他暗暗发誓,一定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机枪手,为战斗胜利贡献自己的力量。 久经训练,他很快成长为部队里数一数二的机枪精兵。1951年,美军侵略朝鲜,我志愿军奉命入朝参战。余新发所在的部队,作为第一批入朝作战部队,肩负着阻击敌人、保卫国土的重任。 在一次战斗中,余新发所在部队和美军激战正酣。余新发手持机枪,沉着冷静,一梭子弹筛下去,无数敌人应声倒下。正在此时,余新发敏锐地发现,美军的重机枪火力更猛、射程更远。 "敌人武器这么厉害,若是能缴获来就好了。"余新发心里嘀咕。话音刚落,他就发现一挺被敌人丢弃的重机枪。"这是天赐良机啊!"余新发赶紧冲上前去,捡起那挺重机枪,摆好姿势就想朝着敌人扫射。 可是出乎意料的是,余新发刚刚开枪,就发现子弹根本就没打到敌人。明明瞄准了,咋就打空了呢?余新发有些纳闷。他又试了几次,可是仍旧打不中敌人,反倒把子弹都浪费了。 "难道这挺机枪不是这么用的?"余新发面露沉思。毕竟是洋家伙,跟咱们的机枪构造肯定不一样,得好好研究研究。余新发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把这挺机枪弄明白,让它成为克敌制胜的利器。 余新发把那挺机枪翻来覆去看了个遍,总算摸清了点门道。原来这美式重机枪跟咱们的枪不一样,射击的走位很容易偏,因此若想要百发百中,就得随时调整。余新发暗自琢磨,敌人肯定也晓得这个窍门,这才使得这个利器发挥出了最大威力。 有了"秘诀",余新发信心大增。很快,一个展现他身手的机会就来了。1951年6月,部队接到命令,要在千佛山阻击美军进攻。余新发自告奋勇,带着他那挺"宝贝疙瘩"就奔赴前线。 战斗打响了。密密麻麻的美军朝着阵地冲锋,余新发沉着应战。他先是朝着敌军两翼狂扫几梭子,逼得敌人向中间靠拢,再对准敌军集中的地方一阵猛扫。只见敌人像割麦子般倒下,尸体堆积如山。美军损失惨重,只得仓皇撤退。 这一仗,余新发发挥神勇,共歼灭132名敌军。指挥员拍着他的肩膀连声称赞。而余新发却只是淡淡一笑,他晓得,胜利来之不易,必须继续发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为最后的胜利而战。 接下来,余新发又随部队转战鸡雄山。鸡雄山地势险峻,敌军盘踞其中,牢牢控制住咽喉要道,形势十分严峻。余新发所在连队肩负攻坚任务,而他的重机枪更是要发挥重要作用。 战斗中,余新发机枪所在阵地遭到敌军4挺机枪的疯狂扫射,无数弹片在身边飞舞。余新发纹丝不动,稳稳端起机枪,咬紧牙关打还击。他时而点射,时而扫射,枪法精准犀利,很快就压制住了对方的火力。 战友们趁机发起冲锋,余新发也端起机枪,紧随部队向敌阵挺进。他一边射击,一边快速转换阵位,及时为战友提供火力掩护。在他的英勇杀敌下,一个个敌军暴露无遗,纷纷倒下。 最终,志愿军战士们用生命和鲜血打败敌人,夺取了鸡雄山阵地。而余新发,则在这场战斗中毙伤敌军96人。千佛山和鸡雄山两场战役,余新发共毙伤敌军228人。 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这一切,都是余新发带病作战完成的。战斗间隙,疟疾病魔折磨得他寸步难行,但只要一声令下,他便又重整旗鼓投入战斗。正是凭着这种视死如归、冲锋在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他才赢得了"机枪英雄"的美誉。 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后,余新发光荣复员。他脱下戎装,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家乡。当他走在街头巷尾,人们纷纷向他投以崇敬的目光,那是人民对英雄的由衷爱戴。 余新发却依旧那么朴实无华,他笑呵呵地说,自己不过是尽了一个中国人的责任。复员后,他先是在宁波检察院工作,后又到硫酸厂担任工人。他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成为了工人们学习的楷模。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1976年10月27日,硫酸厂发生了一起危及众多工人生命的事故。在那千钧一发的时刻,余新发想也没想,就冲进了弥漫着毒气和烟雾的车间抢救工友。 他抄起灭火器,一边扑灭明火,一边大声疏散工人。他冒着随时会窒息的危险,一次次冲进火海,将一个个昏迷的工友背出来。直到所有人都脱离危险,他才松了一口气。 然而,就在这时,他自己却因为吸入过量毒气,不幸倒下了。经过一番抢救,年仅56岁的余新发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1951年,志愿军战士余新发用刚缴获的重机枪扫射敌人,结果一个人都没有打中,他面
熹然说历史
2025-01-30 23:07:14
0
阅读:79
用户17xxx06
志愿军里30岁的新兵?同龄人都师长军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