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5月25日,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的西北大学,巴克利教授收到了一个被邮局退回的包裹。包裹上用小字写着“这是炸弹”,出于谨慎,巴克利教授将包裹交给了学校保安。当保安小心翼翼地打开包裹时,一声巨响骤然响起,爆炸产生的冲击力让保安受了轻伤。 当时,警方认为这或许只是一场恶作剧,并未给予过多重视。可谁也没想到,这仅仅是噩梦的开始。1979年5月9日,西北大学的一名研究生在校园内的房间里发现了一个管状炸弹,在他拿起炸弹的瞬间,炸弹爆炸,他被炸伤。同年11月15日,一枚炸弹在美国航空公司444航班的货舱中爆炸,飞机当时正从芝加哥飞往华盛顿特区。尽管飞机最终安全降落,但12名乘客因吸入烟雾而接受治疗。调查人员后来确定,炸弹藏在一个邮寄包裹里,寄件地是伊利诺伊州的埃尔金。 起初,这些炸弹袭击事件被当作孤立案件分别处理。但随着爆炸案的不断发生,联邦调查局(FBI)和邮政检查部门逐渐意识到,这些案件很可能是同一人所为。他们将这个神秘的炸弹制造者称为“UNABOM”,其中“UNA”代表“联合航空公司”,这便是臭名昭著的“大学炸弹客”。 “大学炸弹客”的目标广泛,包括大学教授、航空公司高管和电脑商人等,这些人在他眼中代表着科技发展。他的炸弹制作技术独特,使用的材料多为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物品,如木材、金属管、电线等,看似简陋粗糙,焊接工艺也很笨拙,所有装置中使用的木材质量都很低,却能达到精密火药的效果,极具杀伤力。而且,他还会在炸弹材料上故意留下指纹,试图误导调查方向。 在接下来的数年里,“大学炸弹客”愈发猖獗。1980年6月3日,联合航空公司总裁珀西·伍德收到一封信,信中告知他将很快收到一本具有社会意义的书,署名是“伊诺克·W·费希尔”。一周后,伍德收到一本被掏空的《冰兄弟》,当他打开书时,炸弹爆炸,他因此受伤。1982年5月,田纳西州范德比尔特大学的教授帕特里克·C·费希尔收到一个包裹,包裹从他两年前工作的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转寄而来,寄件地址是犹他大学的一位教授,包裹是从杨百翰大学寄出的。费希尔的秘书打开包裹时被炸伤。1982年7月2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教师休息室里,狄奥根尼·安杰拉科斯拿起一个装置,装置爆炸,他受了轻伤。 FBI和邮政检查部门成立了联合专案组,对案件展开深入调查。他们调查了大量线索,走访了无数相关人员,甚至对大学学生进行了重点关注,但“大学炸弹客”十分狡猾,始终没有留下实质性的证据,调查工作陷入僵局。1987年,盐湖城发生爆炸案,终于出现了目击者,警方根据目击者描述绘制了画像,然而,由于嫌疑人戴着眼镜遮住了大部分脸,画像并没有起到太大作用,爆炸案依旧接连不断地发生。 1995年9月,事情出现了转机。“大学炸弹客”主动联系多家主流报社,要求媒体全文刊登他长达3.5万字的论文,论文主要讲述了科技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呼吁社会放弃科技,重回原始。他表示,只要论文发表,就会终止连环爆炸行动。为了抓住这个在逃多年的罪犯,FBI与媒体达成一致。1995年9月19日,《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等主流媒体刊发了这篇名为《论工业社会及其未来》的论文及手稿。 论文发表后,在学术界和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FBI也借此机会设置悬赏征集线索。很快,FBI收到一条关键举报:有人认为该论文的写作风格及笔迹,很可能出自一个叫泰德·卡钦斯基的人之手。原来,泰德的弟弟大卫和妻子看到悬赏后,发现论文理念及用词与泰德极为相似,经过一番内心挣扎,他们选择向警方报告。 FBI顺藤摸瓜,迅速展开行动。最终,在蒙大拿州的一个偏远山区小屋里,他们找到了泰德·卡钦斯基。当FBI特工突袭小屋时,泰德没有反抗,屋内还发现了炸弹材料和手写日记,这些证据确凿地证明了他就是“大学炸弹客”。 泰德·卡钦斯基1942年出生于美国芝加哥,智商高达167,是个不折不扣的天才。16岁时,他被哈佛大学录取,25岁便成为加州大学历史上最年轻的教授。然而,就在人们以为他会在学术道路上大放异彩时,他却突然辞职,隐居到山区。 泰德对现代文明和科技发展抱有极端的反感。他认为科技的进步将给人类带来难以预料的灾难,人类正在被科技奴役,自然环境也遭到了严重破坏。这种想法在他青少年时期就已初见端倪,他痛恨树木被砍伐的声音,甚至曾试图用父亲的猎枪阻止伐木工人。在一次城市扩建中,他偷偷潜入工地,凭借自己精湛的机械知识拆毁了伐木设备。 在长达17年的犯罪生涯中,泰德制造了至少16起爆炸案,造成3人死亡、23人受伤。他的行为给无数家庭带来了灾难,也让整个美国陷入了恐慌。1998年,泰德·卡钦斯基放弃辩护,最终被判处终身监禁、不得保释。2023年6月,泰德在监狱中自杀身亡,这场持续多年的噩梦终于画上了句号。
1978年5月25日,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的西北大学,巴克利教授收到了一个被邮局
霞光破雾法无边
2025-01-31 14:34:39
0
阅读: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