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尔善回应封神2争议 《封神二》一经上映,便陷入口碑“滑铁卢”的泥沼。网络上,批评之声如汹涌潮水,对导演创作思路与影片造型设计的质疑声此起彼伏。观众此次的愤怒情绪,绝非仅仅源于这一部影片的表现欠佳,而是在长久以来,被各类“魔改神话”作品反复折腾,已然疲惫不堪,一提及神话改编,内心便不由自主地涌起抵触情绪。
在《封神二》的世界里,中国传统神话本应有的原汁原味消失得无影无踪。通天教主的形象与希腊神话中的哈迪斯如出一辙,从服饰到神态,几乎像是同一个模子刻出来的,让人不禁怀疑这究竟是东方神话的演绎,还是西方神话的照搬。而三霄娘娘的角色设定,也偏离了大众心中的传统认知,朝着“黑化”方向发展,让熟悉神话故事的观众难以接受。对于观众来说,电影特效投入多少资金并非关键,他们更在意的是影片失去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只剩下一种空洞的、缺乏内涵的“塑料质感”。影片强行将青铜器纹样与希腊神像生硬组合,打着“中西文化融合”的旗号,实则是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投机取巧、偷懒的表现。老祖宗历经千年传承下来的神话瑰宝,怎能如此轻易地沦为好莱坞审美风格的仿制品?这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不尊重,更是对观众情感的漠视。
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用实际行动——票房的急剧下跌,给予了这种不良创作现象有力的回应。当《封神榜》原本精彩纷呈、充满奇幻色彩的故事,被拍成如同“PPT”一般毫无吸引力的电影时,再华丽的特效也无法掩盖破碎不堪的剧情。回顾2023年观众的观影选择,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仅仅依靠特效堆砌内容的电影模式,早已无法满足大众日益提高的审美需求。观众不再仅仅满足于视觉上的冲击,更渴望在影片中看到文化内涵与情感共鸣。
尽管部分人为导演辩解,称这是创作自由的体现。但创作自由绝非毫无边界、肆意妄为。真正的创作自由,应当建立在对传统文化怀有敬畏之心的基础之上。以《哪吒之魔童降世》为例,这部影片虽然对传统故事进行了大胆改编,但其保留了“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中国文化内核,让观众在感受新奇故事的同时,也能深刻领略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再看《封神二》,将通天教主塑造成哈迪斯的模样,用萨满图腾替代道教文化的深厚底蕴,这绝不是创新,而是对传统文化的亵渎,是严重的文化错乱。这种行为不仅伤害了观众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也破坏了中国电影在文化传承方面的良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