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是我朋友亲口给我说deepseek创始人梁文峰的故事,我是万万不会信的。他说他和梁文峰都是湛江的,是一个地方的人,他爸爸是当地的一个学校老师,初中,高中都是在本地读,这个人非常特别,智商超级高,80后,17岁就考入浙江大学。 听着是不是有点“别人家孩子”的既视感?但这种“学霸传奇”故事背后,往往隐藏着几个关键词:教育资源、家庭环境、个体天赋和社会期待。先说头两个,不管梁文峰有多天赋异禀,家里父亲是老师这件事,就决定了他从小跑在不少人前头。家庭重视教育、懂得规划,这本身就是巨大的隐形优势。咱们别只羡慕结果,也得看过程。 再说智商、努力这些“不可复制”的东西。故事里提到,梁文峰初中学高中、高中学大学,这种“弯道超车”逻辑看似牛,但对普通人来说,未必是好事。现在不少家长一听这种例子,就开始鸡娃搞内卷,恨不得让孩子幼儿园背《道德经》。可问题是,梁文峰的路径是个例,复制不了!有些孩子能跑马拉松,有些孩子适合短跑,硬让人家拼谁先到终点,说白了是拔苗助长。 还有,“学历没用”的争议。deepseek成功,梁文峰的学历确实是加分项,但咱们也得看到,这是他后来创业、资源整合的结果,而不是仅靠一个浙江大学的光环。这种神化学历等于成功的逻辑,听着燃,但对普通人来说,容易让人迷失。 这类故事的核心不是学霸多牛,而是咱们怎么看待教育和成功。别只看天才的光环,也得接受普通人的多样化人生。
那些老师口中的差生,有多离谱
【5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