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一名考生用甲骨文写高考作文,专家鉴定后才发现其独特性。虽然因偏题只得

小娅说知识 2025-02-01 23:54:27

2009年,一名考生用甲骨文写高考作文,专家鉴定后才发现其独特性。虽然因偏题只得6分,但却被四川大学破格录取。然而,入学不久,导师竟因‘无法教导’选择辞职。 2009年6月,四川绵阳南山中学的黄蛉成为了高考的焦点,他的作文竟然是用甲骨文书写的。 这个看似非常创意的举动不仅引发了媒体的热议,更让他成为了无数人眼中的“天才”。 然而,这篇作文的内容偏离了高考的题目,尽管字迹工整,古文字的运用也充满学问,但最终他仅获得了6分。 为何黄蛉要做出这个看似冒险的决定?他的成绩并不出众,425分的高考成绩甚至远离了理想的院校录取线。 他的动机很简单:通过与众不同的方式引起高校的注意,以此弥补自己学业成绩的不足。 在高考的紧张氛围中,他选择了通过展示古文字才华来吸引评卷老师和学校的目光。或许,他正是想借此获得一张进入名校的“门票”。 事实上,黄蛉对古文字的热爱由来已久。自高中起,他便对甲骨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在遇到复读期间的语文老师蒲体超后,这种兴趣得到了进一步的滋养。 黄蛉不仅仅是简单地学习甲骨文,他甚至自创一些文字,逐步沉迷其中。尽管他对甲骨文有着浓厚的兴趣,但他的学术态度却并未能与这份兴趣保持一致。 用甲骨文写高考作文的行为,既是他的一次“投机取巧”,也反映了他对于自己兴趣和能力的某种偏差。 然而,这个决定似乎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在高考成绩公布后,尽管黄蛉的分数较低,但他的甲骨文作文引起了各大高校的关注。 尤其是四川大学,对黄蛉的才华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最终破格录取了他。四川大学不仅关注他的潜力,还希望为这位“古文字天才”提供更大的舞台。 但进入大学后的黄蛉并未像他期望的那样顺利发展。他的学术道路出现了严重的曲折。 在入学后仅两个月,黄蛉的专属导师,已退休的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何崝,向学校递交了辞职报告,表示自己无法继续教授黄蛉。 何教授指出,尽管黄蛉有着很高的天赋,但他缺乏扎实的学术基础,且在学习中表现出了浮躁的态度。 何崝教授的离职,不仅仅是对黄蛉学习态度的不满,也折射出高等教育在面对具有特殊天赋的学生时所面临的挑战。 对于像黄蛉这样的人才,如何平衡天赋与基础知识的培养,如何在给予他们自由发展的同时,也确保他们能够稳扎稳打地完成学术成长,成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黄蛉的故事引发了人们对于教育体制和人才培养方式的广泛讨论。 当学校决定破格录取一位特殊才能的学生时,如何为其提供合适的支持与培养,避免其因学习态度问题而“迷失方向”?这些问题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家长、乃至学生都要深思。 黄蛉的故事或许让我们想到了另一位同样凭借独特才华引发关注的考生——王云飞。与黄蛉不同,王云飞同样在高考中以一篇文言文作文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然而,王云飞并未被过度的媒体曝光所迷失,他始终保持冷静,并最终选择了东南大学作为自己的人生起点。 与黄蛉的浮躁相比,王云飞的选择和发展更为稳定,他成功地将自己的学术天赋与职业规划结合,在建筑行业取得了成功。 王云飞的经历展现了天才在找到合适的道路时能够收获的不仅仅是学术上的认可,还能够在实际领域中有所建树。 而黄蛉的故事则提醒我们,天赋固然重要,但同样重要的是如何脚踏实地地去实践、去学习,最终将其转化为可持续的能力和成果。 黄蛉的光芒并未像他曾经的梦想那样照亮学术的天空,而是逐渐暗淡。然而,正是他当初做出的勇敢决定,展现了他面对困境时的大胆尝试和创新精神。 黄蛉的故事,犹如一颗流星,在夜空中短暂闪耀之后归于平静。然而,这段经历引发了我们对教育、对人才培养的深刻反思。 或许,未来的教育体系应更加关注如何帮助每一位学生发现自己的独特潜力,并在此基础上提供个性化的培养方案。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学会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方向,勇敢地走下去。 (信息来源:中国新闻网——2011年11月08日《甲骨文考生获高校破格录取 导师斥学风浮躁罢课》)

0 阅读:0
小娅说知识

小娅说知识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