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做艺术的亲人或者朋友
都存在一个现象
那就是希望自己能走向商业化
但又对所谓的商业运作不屑一顾
例如 一位拉手风琴的老师
看了同行点赞量很高的手风琴演奏视频
然后不屑一顾地评论说
这样的演奏水准基本就是业余级别
曲目也不是世界名曲(就是普通流行歌曲伴奏)
他想强调的是
这样的低水准演奏为何有那么多人点赞
他觉得无法接受和理解(观众没品位)
内心又觉得自己的演奏水准在对方之上
只是不愿意放下身段拍短视频取悦观众
这是一种非常矛盾的心理
希望得到大众的认可获得知名度
又不希望讨好普罗大众
我后来看了一下那手风琴演奏点赞量破10万的视频
确实这位老阿姨演奏技艺算不上专业的
但是 她掌握了流量密码
1 普通大众看得就是热闹,无法直接分辨专业级别
2 这位老阿姨身材保持得很好,在镜头前边拉琴边扭,显得画面感十足,然后一群老大爷就坐不住了,疯狂点赞送花(你懂的,老大爷看的就是感觉)
3 老阿姨演奏的就是普通大众熟悉的流行歌曲,主打一个全民大合唱。
对于互联网来说, 接地气就是流量密码
当然 高雅艺术应该得到传承和发扬
那么 艺术人士如何又保住面子又传承艺术呢
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渠道:
1 参与教学,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2 多多跨界合作,创造出新的流派,新的艺术形式
3 多参与国际演出,把中国文化艺术精华带到世界舞台
推荐一些我认为有艺术价值又有风格的音乐作品
刘索拉《爸爸椅》—— 这是她作品里我最喜欢的一首
当然 她还有非常不错的专辑《蓝调在东方》
大家有兴趣也可听
总之 我觉得真正经典的艺术作品
一定带着雅俗共赏的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