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1年,金圣叹即将被斩首。他小声地对刽子手说:“一会你先砍我,我有200两银票归你。”手起刀落,从他耳朵里滚出来2个纸团。刽子手打开一看,瞬间目瞪口呆。 金圣叹,原名张岱,字昌叔,别号龙子,出生在江南吴县一个书香门第。他自小生活清贫,九岁时母亲去世,父亲一蹶不振,日渐消瘦,家中更是雪上加霜。 小金圣叹没钱上学,只能跟着村里的老秀才学些粗浅的知识。但他天资聪颖,过目不忘,很快便学完了秀才教的所有东西。秀才先生赞不绝口,夸他是读书的好苗子,将来必成大器。 然而金圣叹并不以为然。他痴迷于民间传奇故事和话本小说,常常偷偷跑到街头巷尾,听那些说书先生绘声绘色地讲述古往今来的奇人轶事,兴致盎然,如痴如醉。 金圣叹的脑瓜子转得飞快,一听就懂,回家后便信手拈来,将那些精彩纷呈的故事复述出来,出口成章,妙语连珠,令人叹为观止。父亲见他如此聪慧,也渐渐放下心来,知道儿子今后必有一番作为。 金圣叹长到十五六岁,正值壮年,正是朝气蓬勃、意气风发的时候。他仪表堂堂,气宇轩昂,在一众泛泛之辈中鹤立鸡群,一眼便能看出与众不同。村里的父老乡亲们都说,这小伙子真是天纵奇才,将来必成一代风骚才子。 十七岁那年,金圣叹在族中长辈的撺掇下参加了科举考试,从此走上了仕途。他本性不羁,最看不起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但又不得不随波逐流,勉强应付。 然而金圣叹岂是等闲之辈?他天马行空,出口成章,文思敏捷,下笔千言。试卷上字字珠玑,句句经典,令考官们叹为观止。 金圣叹的才华,犹如骄阳般耀眼夺目,即便身处愚钝迂腐的科举考场,也依然光芒四射,无法掩盖。山不在高,有仙则灵。科举场上,金圣叹就是那个"仙"。 金圣叹高中状元,名声大震,然而他并不愿趋炎附势,做官谄媚。他宁愿隐居林泉,淡泊名利,过着简朴清贫的生活。金圣叹嫌城市里的是非争斗太多,便在郊外买了几亩地,搭起一座简陋的茅屋,与世无争。 他常常独自在青山绿水间徜徉,吟诗作赋,心旷神怡。金圣叹还喜欢邀约三五好友,对弈饮酒,谈古论今,其乐融融。久而久之,茅屋竟成了文人雅士聚会的去处。 金圣叹交游广泛,在文坛颇有名气。他的诗文古朴豪放,字字珠玑,经常被传诵吟颂。即便隐居山林,他的大名也越传越远。慕名而来拜访的人络绎不绝,茅屋前的小路都快被踩出一条沟壑。 然而,好景不长。康熙十年,吴县来了个新知县,此人贪婪成性,见钱眼开,百姓谈之色变。他不按旧例征收赋税,变本加厉,搜刮百姓的积蓄。更有甚者,他还强占民女,鱼肉百姓,欺男霸女,无恶不作。 有几个胆大的村民去找县太爷理论,不料反遭毒打,吓得大家噤若寒蝉,敢怒不敢言。消息传到金圣叹耳朵里,他再也坐不住了。他发誓要替百姓伸张正义,揭露贪官的罪行。 金圣叹心系百姓疾苦,决定挺身而出,为民请命。他联合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文人学士,一起前往孔庙,打算诉诸州府,揭露知县的恶行。谁知半路上就被知县的爪牙拦住,个个挨了一顿胖揍,遍体鳞伤。 更让人气愤的是,州府那帮官老爷听信知县的一面之词,非但不为百姓做主,反而将金圣叹等人的行为定为"聚众滋事",一个个都被关进了大牢。金圣叹满腔热血,却碰了一鼻子灰,他万万没想到,自己行侠仗义的举动,竟会落得如此下场。 金圣叹在狱中备受折磨,饱受凌辱,几个月下来,形容枯槁,面黄肌瘦。狱卒们见他文弱书生,便格外刁难,动辄便拳打脚踢,拿他出气。即便如此,金圣叹仍然不肯低头,他誓死不从,宁死不屈。 时逢清廷逢乱,康熙帝为了平息江南文人的反抗怨气,下令严惩金圣叹等狂生,以儆效尤。州府的官老爷们便将金圣叹等人定为"谋反",押赴刑场,斩首示众。就这样,金圣叹含冤而死,英年早逝,令人扼腕叹息。 刑场上,一片肃杀之气。金圣叹双手反绑,跪在砧板前,面色如常,似乎对生死毫不在意。周围的囚犯都吓得瑟瑟发抖,金圣叹却显得格外淡定,仿佛置身事外。 行刑的时辰快到了,刽子手举起铡刀,狰狞的刀锋在阳光下泛着寒光。金圣叹抬头望向刽子手,突然露出一抹诡异的微笑。他凑到刽子手耳边,轻声说:"老兄,你先砍我一个,我这儿有两百两银票,就在我耳朵眼里,全归你了。" 刽子手一愣,他行刑多年,从没遇到过这种场面。但一想到那两百两银票,顿时眼睛放光,连连点头答应。手起刀落,金圣叹的头颅滚落在地,鲜血四溅。 刽子手扔下铡刀,急忙蹲下身子,掏出金圣叹耳朵里的纸团。他迫不及待地展开纸团,期待着那两百两银票的惊喜。然而映入眼帘的却让他目瞪口呆,愣在当场。 纸团上哪有什么银票,只见上面龙飞凤舞地写着两个大字:"好疼!"刽子手这才明白自己上当了,被金圣叹耍得团团转。他气得七窍生烟,暗骂金圣叹竟敢戏弄于他。 然而木已成舟,覆水难收。金圣叹的头已经落地,再也无法重来。刽子手悻悻地将纸团揣进怀里,脸上阴晴不定,又气又恼。
1661年,金圣叹即将被斩首。他小声地对刽子手说:“一会你先砍我,我有200两银
熹然说历史
2025-02-02 23:07:28
0
阅读:1388
楷hug
不是“好无聊”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