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2年,45岁的方孝孺被朱棣下令凌迟处死,刑场上,被他牵连的873名族人和门

熹然说历史 2025-02-05 00:08:07

1402年,45岁的方孝孺被朱棣下令凌迟处死,刑场上,被他牵连的873名族人和门生早已尸横遍野,血流成河。但方孝孺宁可牺牲自己的十族,也不愿降服于朱棣。 方孝孺是明朝开国之初一位很有才华的读书人。他年纪轻轻就博览群书,学识渊博,诗文写得特别好。 方孝孺20岁的时候,拜了当时大名鼎鼎的学者宋濂做老师。宋濂是元末明初的大儒,也是朱元璋的老师。 方孝孺跟着宋濂学习,写文章、作诗词,很快就有了很高的造诣。宋濂很欣赏这个聪明勤奋的学生,经常夸他前途无量。 有一次朱元璋让宋濂写一篇文章,宋濂喝醉了酒没写成。第二天醒来吓得满头大汗,这时方孝孺把自己提前写好的文章拿给老师交差。 宋濂一看,写得太好了,比自己写的还强。朱元璋看了文章,马上看出不是宋濂的手笔,就让写文章的人出来见他。 朱元璋见到年轻的方孝孺,跟他聊了聊,觉得这小伙子真是才华横溢,就让他去给太子朱标当老师,希望能教太子学问做人。 方孝孺当了太子老师,跟太子朱标志同道合。朱标继承皇位登基做了建文帝,方孝孺受到重用,一下子成了朝中的重臣。 建文帝继位后,方孝孺帮着建文帝料理朝政,削弱威胁皇权的藩王势力。方孝孺虽然年轻,但很有主见,敢做敢当,成了建文帝最信任的幕僚。 建文帝刚登基那会儿,朝中还有不少藩王势力。这些藩王不安分,各自占山为王,想要对皇权说三道四。 建文帝下定决心要削藩,把这些藩王的势力给削弱掉。方孝孺是建文帝的心腹,自然站在皇帝一边,使劲支持削藩。 方孝孺跟建文帝商量,拟定了一份削藩的计划和办法。他俩一合计,就要动手收拾那些藩王,把他们的兵马、财富、地盘都给剥削走。 消息一传出去,那些藩王们坐不住了,个个义愤填膺,埋怨建文帝和方孝孺要害他们。方孝孺一下子成了众矢之的,树敌不少。 其中燕王朱棣的势力最大,他占据北平,兵强马壮,是最有本钱跟建文帝叫板的。朱棣早就对建文帝的皇位垂涎三尺,这下子更名正言顺了。 朱棣拉拢了一帮藩王,联合起兵,直扑南京。建文帝仓促应战,但寡不敌众,兵败如山倒。朱棣一路攻城掠地,很快就打到南京城下。 建文帝见大势已去,逃出皇宫,躲了起来,从此下落不明。方孝孺作为建文帝的大臣,自然跟着共患难。 方孝孺本来可以脱身,但他不愿意临阵脱逃,丢下建文帝。他宁可跟建文帝共进退,也不愿意苟且偷生。 南京城破,方孝孺被朱棣的士兵抓了起来,沦为阶下囚。狡猾的朱棣并没有马上杀他,而是想要笼络他,收买他的心。 朱棣知道方孝孺是个难得的人才,而且在士大夫中很有名望。如果能争取方孝孺投降,等于替自己涂了一层合法的皇帝的遮羞布。 朱棣派人软硬兼施地劝说方孝孺,只要他归顺,就给他高官厚禄,让他不但能保全性命,而且还能飞黄腾达。可方孝孺铁骨铮铮,不为所动,始终不肯屈服。 朱棣一再施加压力,方孝孺依然坚贞不屈,义正辞严地指责朱棣犯上作乱,篡夺皇位。他大义凛然地说宁可被凌迟处死,也绝不向朱棣投降。 朱棣见方孝孺油盐不进,忠心耿耿,又气又恨,终于撕下伪善的面具,原形毕露。他勃然大怒,下令把方孝孺凌迟处死,并诛杀他的十族亲朋和门生,共873人。 消息传出,举国震惊。人们都为方孝孺的壮烈就义而悲伤和敬佩,同时也为朱棣的残暴而愤慨。方孝孺的妻儿老小、亲戚朋友无一幸免,全部遭到杀戮。 刑场上血流成河,方孝孺的族人和学生的尸体铺了一地。方孝孺大义凛然,慷慨赴死,表现得极其悲壮。 他临死前还大声疾呼,言辞激烈地控诉朱棣的滔天罪行,表示自己虽死犹荣,绝不为暴君折腰。方孝孺以身许国,殉节而亡,他的高风亮节感动了无数后人。 方孝孺的悲惨遭遇,反映了那个动荡时代政权更迭的残酷。他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精神,是明朝儒臣的典范,彪炳千秋,流芳百世。

0 阅读:0
熹然说历史

熹然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