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44军一路猛进到了深圳罗湖桥头,林彪计划3天内解放香港,这时毛主席却说:“香港,我有点用处,暂缓”。 1949年的中国大地风起云涌,革命的烽火燃遍神州大地。国共两党经过数年的生死较量,天平已然倾斜,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节节胜利,国民党退守台湾,一个新中国呼之欲出。位于南海之滨的香港,这个被英国侵占的殖民地,在大时代的洪流下,又将何去何从? 彼时的香港,早已不是百年前那个寂静的小渔村。自1842年被英国强占为殖民地后,香港迅速发展为远东地区重要的贸易口岸和国际金融中心。这座弹丸之地聚集了中外资本,各国商贾云集,工商业繁荣,被誉为"东方明珠"。然而,这一切的背后,是中国主权和领土的缺失,是无数爱国志士的滴血呐喊。 1949年,人民解放军一路高歌猛进。10月,广东全境解放,深圳这座毗邻香港的小城也迎来新生。林彪元帅麾下的四野战军如狮似虎,44军更是长驱直入,兵临罗湖桥头,直逼九龙城寨。站在深圳河畔,望着对岸车水马龙的九龙半岛,英国米字旗在湾仔上空飘扬。44军将士义愤填膺,恨不得立刻发起冲锋,一举拿下香港,洗刷民族百年耻辱。 形势千钧一发,林彪及四野将领当机立断。军事参谋连夜制定作战计划,誓在三天之内解放香港全境,直捣港岛心脏。当年淞沪抗战时,正是林彪的四野部队在上海打响了抗日战争第一枪,此番进军香港,又何惧英军的几千驻军?四野部队官兵个个跃跃欲试,为解放香港再立新功。 然而,就在千钧一发之际,转机突生。毛主席传来电令,出人意料地要求暂缓进攻。密电上这样写道:"香港,我有点用处,暂缓。"短短数语,却耐人寻味。毛主席究竟有何深意?对于全国解放在即的大好形势,收复香港不正是水到渠成?为何在最后关头突然刹车? 林彪接到毛主席密电的时候,心里简直像是五雷轰顶。三天拿下香港的宏图一下子化为泡影,真有点让他这个常胜将军无所适从。但是,林彪知道毛主席向来高瞻远瞩,战略决策必有深意。 原来,毛主席考虑收复香港的时机尚不成熟,要从大局着眼。新中国才刚刚建立,百废待兴,内政外交都面临巨大挑战。在这个节骨眼儿上贸然出兵香港,无异于在国际舞台上捅了马蜂窝。 香港问题事关中英关系。英国作为老牌帝国主义国家,在国际上还是有两把刷子的。新中国对外关系的重点是联苏抗美,这个时候跟英国硬碰硬,无疑会腾出手来跟美国较劲。毛主席深谙"远交近攻"的道理,对英国采取了先软后硬的策略。暂时保持香港现状,不仅给英国人一个台阶下,也给新中国留了一张外交牌,必要时可以同英国谈条件。这一招果然奏效,50年代初,英国在美国的百般阻挠下,率先承认了新中国。 香港在当时已是远东地区的金融贸易中心。这里商贾云集,资本流通,是个不可多得的经济"肥肉"。要知道,新中国成立之初,经济状况可是捉襟见肘,工业基础薄弱,外汇储备匮乏。把香港变成自己的,固然拿到了肥肉,但一不小心可能会阻断联通海外的经济动脉。不如暂时不动香港,继续让它维持原有的资本主义运作,等新中国站稳脚跟了再图后计。事实证明,香港在新中国的外贸体系里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物资技术支持。 收复香港的前提是保障当地民众的利益。香港百余年来在英国统治下,已经形成了一整套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如果贸然推行社会主义,难免引起社会震荡,影响民生稳定。毛主席曾经说过,"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他老人家心里始终惦记着香港同胞的福祉,不忍心让他们再经历战火纷飞。时机不到,与其行险棋,不如稳一稳,让香港继续保持原有的繁荣稳定。 毛主席也在考虑避免对苏联的过度依赖。当时的中苏关系如日中天,在抗美援朝等问题上,新中国离不开苏联的支持。但是,毛主席对苏联一些做法总有些隐隐的不满。他深知,一味仰仗苏联,无异于把自己的饭碗交到别人手里。保留香港,就等于给自己留了条后路,在关键时刻,还可以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交流。这也成为后来中国"另辟蹊径"的伏笔。
1949年,44军一路猛进到了深圳罗湖桥头,林彪计划3天内解放香港,这时毛主席却
熹然说历史
2025-02-05 00:08:07
0
阅读: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