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战争的经济账:每投入1美元换33美元?
来源《福布斯》
在乌克兰东部广袤的土地之下,埋藏着价值约 15 万亿美元的矿产资源,这片区域也因此被称为 “欧洲资源宝库”,如今它已成为俄乌冲突中至关重要的战略目标。
据《福布斯》评估,乌克兰已探明的矿产资源中,70% 集中于顿涅茨克、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和卢甘斯克这三个历史悠久的俄语区。这里硬煤储量占全球总量的 4%,铁矿石储量位居世界第七,未开发的锂矿资源更是被视作新能源时代的战略资产。
地球大棋局 海外新鲜事
——自 18 世纪沙俄帝国开发顿巴斯煤田,此地便成为东欧工业化的核心引擎。苏联时期,乌克兰贡献了全联盟 40% 的钢铁产量,其焦煤供应维系着庞大的工业体系。2014 年克里米亚危机后,顿巴斯地区的分离主义运动与俄罗斯的介入,为如今的资源争夺埋下了伏笔。到 2025 年,俄罗斯通过军事行动控制了顿涅茨克 95% 的领土,并在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州边境推进至距行政边界仅 5 公里处,直接威胁该州褐煤与锂矿富集区。
从经济价值来看,矿产资源远超战场消耗。加拿大智库 SecDev 报告显示,俄罗斯控制的乌克兰资源包括 63% 的煤矿、33% 的锂矿及 20% 的天然气田,总价值达 12.4 万亿美元。乌克兰前总司令维克托・穆任科指出,实际控制规模可能更高,俄军占据的矿产价值在 15 万亿至 25 万亿美元之间,顿涅茨克的焦煤与舍普琴科锂矿是其中关键。这些资源不仅抵消了俄罗斯的战争开支,还强化了其全球大宗商品定价权,顿巴斯焦煤支撑着俄罗斯钢铁出口,锂矿则为电动汽车电池供应链提供潜在筹码。
军事行动与资源控制高度协同。2025 年 1 月,俄军攻占顿涅茨克西部重镇库拉霍沃,打通了向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州工业带推进的通道。该州不仅是乌克兰最大的褐煤产区,其未被俄方完全控制的舍普琴科锂矿床更是欧洲稀有金属储备的核心。与此同时,俄军对红军城至大诺沃西尔卡铁路枢纽的争夺,旨在切断乌克兰西部劣质石灰石向残存钢铁厂的运输,进一步瓦解其工业能力。
这种 “以战养战” 的模式引发了连锁反应。乌克兰钢铁产量暴跌 70%,被迫依赖进口低品位原料;澳大利亚矿业公司暂停境内锂矿勘探,国际资本对乌资源开发持观望态度。而俄罗斯通过控制矿产出口渠道,正在构建一条从顿巴斯焦煤到北非磷酸盐的替代性能源走廊,削弱西方制裁效力。
然而,资源征服也伴随着风险。乌克兰地质部门警告,俄方控制的矿区多位于战火前沿,基础设施损毁严重,开采成本高昂。此外,国际社会对 “冲突矿产” 的抵制可能制约其市场化进程。正如基辅独立智库 GMK 中心所析,失去矿产的乌克兰或将退化为农业国,而俄罗斯则需面对资源诅咒与地缘孤立的双重挑战。
这场冲突揭示了 21 世纪战争的新维度。自 2022 年 2 月俄乌冲突全面爆发以来,俄罗斯的战争成本与潜在收益始终备受国际社会关注。截至 2025 年,这场冲突已造成俄罗斯直接财政支出超过 4500 亿美元,包括被西方国家冻结的 3000 亿美元海外资产,以及过去三年额外投入的 1500 亿美元军费开支,平均每年较和平时期多支出 500 亿美元。与此同时,俄方宣称控制了乌克兰境内约 70% 的矿产资源,其总价值预估高达 15 万亿美元。若以简单的成本收益模型计算,这场战争的理论投资回报率可达 3233%,即每投入 1 美元可获 33 美元收益。但这一数字背后隐藏着复杂的地缘政治逻辑与不可量化的战略代价。
俄罗斯的战争开支呈现出显著的 “双重挤压” 特征。
一方面,直接军费开支持续攀升,2022 年国防预算为 590 亿美元,2023 年增至 1090 亿美元,2025 年预计达到 1260 亿美元,占 GDP 的 6.31%。这些资金主要用于武器生产、士兵薪资及抚恤金,仅阵亡士兵的赔付标准就达每人 39 万人民币,累计支出超过 1 万亿卢布。另一方面,西方制裁导致俄罗斯 3000 亿美元海外资产被冻结,能源出口收入因价格上限措施下降 30%,民用工业产出在 2024 年同比萎缩 9.2%。更严峻的是,劳动力短缺已使俄罗斯损失约 500 万工人,通胀率长期维持在 7.4% 以上,经济结构加速向 “战时模式” 畸变。
在战略层面,俄罗斯的军事动员能力接近极限。尽管纸面兵力从战前的 101 万人增至 150 万人,但实际可作战部队仍维持在 2022 年初水平。为填补缺口,俄军不仅招募囚犯参战,还从朝鲜引入 1.2 万名士兵。军工体系同样陷入困境,依赖朝鲜的炮弹与伊朗的无人机供应,半导体产能较制裁前下降 20%,民用领域的技术停滞已使俄罗斯 “缺席下一轮科技革命”。
俄罗斯在乌克兰东部的军事推进与其资源分布高度重合。目前控制的顿涅茨克、卢甘斯克等地区集中了乌克兰 63% 的煤矿、33% 的锂矿及 20% 的天然气田,其中顿巴斯焦煤支撑着俄罗斯钢铁出口,舍普琴科锂矿则具备新能源时代的战略价值。若以 15 万亿美元资源价值计算,其潜在收益相当于俄罗斯 2021 年 GDP 的 10 倍,理论上足以覆盖战争成本的 33 倍。
地缘政治收益同样显著。通过控制黑海沿岸与北冰洋航线,俄罗斯强化了对欧亚能源走廊的掌控;与印度达成的 130 亿美元原油协议,以及向中国出口的激增,部分抵消了西方市场的损失。此外,战争迫使北约暴露其军工产能瓶颈,俄罗斯借此塑造 “反霸权斗士” 形象,在中亚与非洲的影响力持续扩大。
尽管 15 万亿美元的矿产估值令人震撼,但其开发面临多重制约。首先,战火导致矿区基础设施损毁严重,乌克兰地质部门评估开采成本将比和平时期增加 40%。其次,国际社会对 “冲突矿产” 的抵制可能阻断市场化路径,欧盟已立法禁止进口与战争相关的资源,迫使俄罗斯转向非正规贸易渠道。更重要的是,资源收益无法弥补人力资本流失,三年战争造成俄军 43 万人伤亡,年轻劳动力外逃加剧人口负增长,社会老龄化问题进一步恶化。
战略安全的价值同样难以量化。俄罗斯虽获得短期资源红利,但长期陷入与西方对抗的 “三元悖论”,既无法赢得战争,又不能承受撤退的政治代价,更无力维持持久消耗。正如兰德公司报告所言,战争支出中最昂贵的部分并非弹药,而是 “受伤退伍军人的医疗福利与代际人口断层”。
俄罗斯的战争账本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矿产控制带来的经济诱惑,正被不断攀升的成本与战略透支所抵消。15 万亿美元的资源估值如同海市蜃楼,而 4500 亿美元的财政黑洞已引发经济滞胀与工业衰退。当克里姆林宫试图用 “每投入 1 美元换 33 美元” 的叙事包装这场豪赌时,其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战争的终极成本,永远无法用资产负债表衡量。 地球大棋局 海外新鲜事
别的不重要,都是陈词滥调,我觉得重要的是这本账——俄罗斯投入超4500 亿美元,包括被冻结海外资产与额外军费开支,宣称控制乌约 70% 矿产资源、潜在价值达 15 万亿美元。
4500亿美元换15万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