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某西医:为什么我们在国内看病喜欢找熟人医生? 我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吧,去年我一个朋友 X的妈妈被诊断了某个晚期肿瘤,已经失去手术机会,送到了 一个头部大型三甲医院 ,安排住院取了病检,确诊病理类型以后,主管医生给他推荐的治疗方案:化疗+ Pd-1 免疫治疗。 我朋友 x 不是学医的,在开始治疗之前把这个方案给我看了一下,让我给评估一下适不适合他们,这个病的化疗方案在全世界都比较统一没什么好评价的,从我读书到我工作十多年 依然是一线方案,有争议的地方就是使用pd-1 免疫治疗的药物选择. 主管医生给他们推荐的免疫治疗 pd-1是A 药,一个疗程大概18000块,连续用两个疗程以后, 后面可以申请慈善赠药,总体平均下来,按照8个周期算,应该费用也会超过1万块钱一个周期,因为这个药在四川没有进医保,医院也没有采购这个药,主管医生提供了购买渠道,可以送货上门,提供发票和合格证。 恰好我有几个同学和朋友在肿瘤科工作,隔行如隔山,我就把病人的情况和医生的治疗方案发给他们了,让他们给点意见,害怕耽误病情,很快他们都给出了相应的意见: 甲朋友:化疗方案没有问题,大家都是用这个方案,主管医生推荐 A 药,也是最新版指南和专家共识里面 a 级证据 1️⃣类 推荐的药物,同时除了A 药以外, 还有BCDEF 几种药物,也是指南中同等强度推荐的,临床上他们不怎么用A药, 他们更推荐B、C两种药物,因为同样的效果,BC两种药物 一个周期只需要 2000-300 千块钱,可以大大降低患者负担,副作用还比A要少一点。 乙朋友:在用药方案方面,他和甲朋友给我的提供意见一致,乙朋友跟我私人关系比较好,额外跟我说了个野路子,如果 X 这个人是比较靠谱,而且家庭贫困的话,在临床上 他认识一些专门回收肿瘤药物的人,可以提供比市场价低70%的同类药品,回收肿瘤药物的途径主要就是有些病人一次性购买了多个周期,但病人不幸去世了,就会遗留一些药物,医院里面就有一些药贩子负责回收。 他平时会碰到一些比较贫困的病人,用不起正常途径的药物,他们会暗示他们可以找这些药贩子买,但是这也需要双方充分信任,也有一些法律风险和道德风险,例如这个药物假的一般没有,但因为需要冷链运输,要从病人家属手里面回收过来,全程冷链不能完全保证,有可能会影响治疗效果,也不可能提供发票和合格证(大部分购买手续都被扔了)。 我把我了解的情况给X朋友说了,最终他们选择用 B 药,同样是指南推荐的药物,价格更低廉,临床上效果和昂贵的 A 药 几乎一致,副作用稍小,他们没有选择更便宜的回收药,也没有选择医生推荐的 A 药。 X朋友同时也有一些顾虑,特别问我:如果不用主管医生推荐的 A 药,医生会不会不高兴,从而治疗不用心?为什么主管医生明确知道有这么多选择的情况下,在药效一致且符合指南的情况下,给我推荐了最贵的 A 药? 我跟他讲,医生有建议权 ,你有选择决定权,医生高不高兴并不是你选择用药的依据,你是来治病的,不是来让别人高兴的。而且你是花钱承担风险的那个人,客观上讲,医生的化疗方案和药物选择都符合指南规范,不存在着违规行为,道德方面就很难评价了,医生这个群体也是一个复杂的群体,人性考验也是免不了的。 我记得在微博上,上海某家医院的外科医生和北京某家医院的肿瘤科医生,因为对于病人治疗方案的争议在网络上撕了很久,两个人好像都从原东家离职了,可以说是两败俱伤,双方都有自己支持的群体,双方的观点都有自己的道理和立场 谁也说服不了谁。 有一句古话叫: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论迹贫家无孝子; 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终古少完人。我觉得这句俗语放在医疗行业也同样适用,论心还是论迹? 医生 相对于病人处于绝对的优势地位,因为有信息差,在推荐治疗方案的时候如何才能做到最佳?治疗效果和经济负担平衡,个人收益和患者收益平衡,无时无刻不在考验着人性。 医疗改革重点的一环就是医生年薪制,就是为了把医生从这种人性考验中给摘出来,让医生提供的每一个治疗方案都和自己的收益无关,保证医生的诊疗更加纯粹 更加客观,让所有的患者去看病的时候,不用再去询问自己的熟人意见,不论是在成都看病,还是在北京看病,或者在县医院看病,病人都能获得相对一致的治疗方案,但由于人性的复杂程度,要达到这样的统一,真的很难! 我们每个人都会生病 ,就算我是医生 我看病 我也要去问熟人的意见,从某雅三院爆出来的一些案例让人如何不质疑我们这个医生群体的道德水平,让医生群体自觉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是不可能的,还得从制度层面解决,不光只有严格的处罚,只要有利润, 处罚再严格也会有人铤而走险,让医生远离人性考验,回归单纯的治病救人,任重而道远呀,革命尚未成功 同志仍需努力!
四川某西医:为什么我们在国内看病喜欢找熟人医生? 我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吧,去年
地缘冲突舆美食
2025-02-05 13:54:53
0
阅读: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