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败血症,原来日语里确实还把「敗血症」作为标准诊断名词,难怪非专业人士看到病历后会爆出「死于败血症」的消息。
但从专业角度说,不管是大陆的简体中文,还是台湾的正体中文,对英语「sepsis」这个疾病诊断名词的标准翻译都是「脓毒症」。为什么不用过去的败血症,其实主要还是贴近医学界对这种严重感染反应认识的变化,以及贴近英语名词的变化。
在上世纪 90 年代之前,septicemia(败血症)应用更为广泛,用以描述细菌等病原体进入血液后的一系列严重感染反应,但是诊断和定义都比较模糊。90 年代之后,由 SCCM(美国重症医学会)倡导,把这一系列变化做了更细的拆分,sepsis 开始被广泛应用。后面认识更加完善,定义越来越清晰规范,2016 年的 Sepsis-3 共识发布后,sepsis 和 sepsis shock 成了描述这种感染轻重状态的两个标准诊断,还提出了新的诊断标准,把过去与 SIRS 高度绑定的识别诊断做了更新。反正概念上清晰了很多。
中文世界里,如前所述,从 sepsis 概念提出之后,就一直在努力用脓毒症/脓毒性休克这两个名词,代替之前的败血症,两岸都是如此,虽然有一些波折,但今天已经确定了脓毒症的专业概念地位,彻底甩掉了败血症这个词。
日本人继续用「敗血症」也不是很大的问题,大家也都能理解。但如果你要日译中,还是把「敗血症」说成「脓毒症」为好。
除了概念问题,我还想夹带点儿私货。我们很难把握一个病例的全部细节,诸多延伸都是在自我加戏,很多煞有介事的分析表达的也只是你想说的,再一次对当事人消费伤害而已。哪怕 sepsis/敗血症/脓毒症的诊断在今天有清晰定义,但也有业界的争议讨论,诊断很多时候未必那么精确,从进展的时间线来看,脓毒症虽然严重,但致死过程还是有迹可循的,很多快速死亡的背后并没有到脓毒症阶段,诊断存疑,哪怕白纸黑字写进病历,也未必客观。可能因为我真的蛮欣赏她吧,我希望各位不要再追着病情和就诊过程说什么了,虚空发招真的没意思。另外,一个病例是非常孤立的,不能作为证据去做什么比较,也请不要上升到中外差异,否则也显得我们太没有信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