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汶川地震,11岁的李佳芹被埋在倒塌的废下十几个小时,她的父亲却不顾他人的劝阻,用手不停地刨挖,一个昼夜后,终于从废中把女儿挖了出来…
2008,那一年,奥运圣火传递的喜悦被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冲刷殆尽,5月12日,14时28分04秒,地震了。
那日,对李杨他们家来说,本应是个普通的日子,11岁的李佳芹,扎着马尾辫,背着印着卡通图案的书包,蹦蹦跳跳地去上学,妻子李云红在客运站忙着调度车辆,李杨则在检修班组例行检查。
阳光明媚的周一,对李佳芹来说,和平日并没有什么不同,李云红妈妈做的早餐还是她最爱吃的煎蛋加牛奶,她快速吃完,背上书包,哼着歌出了门。
14时28分,大地开始颤抖,房屋摇晃,山体滑坡,城市在几秒钟内变成了废墟,8.0级地震,震碎了无数家庭的幸福,震塌了李佳芹所在的学校教学楼,李佳芹,和许多同学一样,被埋在了废墟之下。
李杨正在客运站的调度室里,突然感觉地面剧烈摇晃,他第一反应就是地震了,他顾不上别的,像疯了一样急忙往女儿的学校赶去,曾经熟悉的街道,如今已面目全非。
到达学校时,眼前的景象让他近乎崩溃,教学楼已成一片废墟,哭喊声、呼救声此起彼伏,救援队正在紧张有序地开展救援工作,抢救幸存者,疏散人群。
周围也聚集了一些前来帮忙的人,他们用各种工具在废墟中搜寻着生命迹象,李杨根据女儿的班级位置,开始手动挖土寻找,有人递给他铁锹、撬棍,但他拒绝了,因为他怕这些工具伤害到自己的女儿。
李杨的手被石子和瓦块划得鲜血直流,他全然不顾,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女儿还在等我,我要救她出来,时间一点一滴地过去,身体感觉越来越累,疲乏感越来越浓,他一刻也不敢停下来,心里想着女儿可能还活着,这个念头让他坚持下去。
十几个小时一晃而过,感觉希望越来越难找,就在李杨快要绝望的时候,一个微弱的声音从废墟深处传来,这熟悉的声音,如同一道闪电,瞬间击穿了李杨的疲惫和绝望。
他浑身是劲,挖土的速度提上去了,周围的人听见了声音,都跑过来一起帮忙,终于,在废墟的缝隙中,李杨看到了女儿那张满是灰尘的小脸,眼神中充满了恐惧和期待。
李杨和周围的人一起,小心翼翼地搬开压在女儿身上的残瓦断砖,李佳芹被救出来后,虚弱地喊了一声“爸爸”,就晕倒在李杨的怀里,李杨紧紧搂着女儿,生怕她再走丢。
那位记者拍下的这一幕,成为了汶川地震中最让人动容的场景之一,触动了许多人的心。
李佳芹在地震中不幸受伤了右手,需要接受进一步的治疗,五月底,李杨夫妻带着他们的女儿一同搭乘救护列车前往武汉的161医院就医,在那里,他们期待得到妥善的治疗、
李杨偶然在报纸上看到了自己和女儿的照片,联系报社后,记者将装裱好的照片送给了他们,并约定日后去四川看望他们。
北川是唯一一个选择异地重建的县城,新家永昌镇就在老县城南边大约三十公里的地方,2011年春节后,李杨一家搬进了政府提供的安置房,新家宽敞明亮,三室一厅,106平方米。
老县城的居民都搬到了这里,亲朋好友、同事邻居都住在一个小区,大家经常串门聚餐,比地震前更加亲密,因为那张感人的照片,李杨成了北川的名人。
客厅墙上挂着当年父女俩走出废墟的照片,他还珍藏着当年的报纸和书籍。
十年后,记者再次来到北川,回访李杨一家,如今的北川新县城,天蓝水清,繁花似锦,祥和而宁静,李杨夫妇在客运站工作,生活安逸。
李佳芹今年21岁,长成了一位高挑漂亮的羌族女孩,地震的经历在她心里种下了一颗爱的种子,她立志成为一名“白衣天使”,用自己的力量帮助更多的人。
十年过去了,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李佳芹的眼中依然充满了对父亲的感激和钦佩,李杨的救援行动,不仅是父爱如山救女心切的故事,更传递了爱与希望的正能量。
在灾难面前,父爱如山,是支撑李杨坚持不懈的力量源泉,他的一举一动,彰显了人性的善良,体现了爱的力量,李杨的坚持,创造了生命的奇迹,他用双手,刨开了废墟,也刨开了通往希望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