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朱凡被俘,日军见普通酷刑无法让她开口,就把她带到湖边,将她的腿绑在汽

玲珑说历史 2025-02-05 17:37:31

1941年,朱凡被俘,日军见普通酷刑无法让她开口,就把她带到湖边,将她的腿绑在汽艇上在湖中拖行。

1919年,朱凡(原名陆慧卿)在上海的一个富裕家庭出生,家里开工厂,让她从小不愁吃穿,享受了不错的教育资源,六岁那年,她就进了学堂,后来还顺利考进了上海启秀女子中学。

1932年,“一·二八”事变突然爆发,宁静的日子就此被打破,她目睹了日军侵略和上海沦陷的惨状,战争的残酷让她深感震撼,同时也点燃了她心中对抗日救亡的决心。

上海被战争的阴影笼罩,朱家的工厂在日军的炮火下被夷为平地,家里的经济状况不好,父亲只得经营一家小卖部,勉强支撑着生活。

国破家亡的痛苦经历,让朱凡对日寇的仇恨与日俱增,也让她更加坚定了抗日的决心,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朱凡不仅自己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还努力影响着家人。

她经常拿出地图,指着被日军侵占的国土,告诫弟弟妹妹们亡国奴的悲惨命运,在她的影响下,全家人都开始节衣缩食,为抗日前线捐款捐物,成为抗日救亡队伍中的一份子。

朱凡上高中时,开始翻阅那些进步书籍,从中吸收了革命思想的养分,自己的人生目标也因此明晰起来,为了更好地为抗日事业服务,她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的一个外围组织——“雪影社”,并更名为“朱凡”,这个名字意味着她希望成为红色革命队伍中一个普普通通的战士。

1939年,朱凡毅然选择了离开繁华的上海,投身于沦陷区的抗日救亡运动,用一张家庭合照作为告别,她离开了家,之后再也没回来。

朱凡在革命区当老师,白天上课,晚上就悄悄组织大家抗日,这位老师教我们唱抗战歌曲,普及革命文化,激发了大家对抗日的热爱。

1940年,朱凡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肩上的责任更加重大,她奔波于各个学校之间,巡视抗日活动,即使身体状况出现问题,也依然坚持工作,用实际行动诠释了“钢铁战士”的含义。

那年秋天,朱凡加入了新四军江南抗日义勇军,在苏常太地区开展抗日游击战,面对日伪军的残酷扫荡,她不仅鼓励战士们勇敢地抵抗,还积极投身于宣传工作,以增强战士们的斗志和民众的抗日意识。

她晚上赶印抗日传单,四处走访,揭露日伪的恶行,成功点燃了大家的抗日激情,让抗日队伍变得更加强大,随着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伪军加大了对苏常太地区的“清乡”力度。

根据地的形势日益严峻,每天都有同志被捕牺牲的消息传来,上级让一些干部先撤,可朱凡这区委书记硬是决定留下来,和敌人拼到底,在极其危险的环境下,朱凡展现了出色的组织能力和战斗智慧。

她妥善照顾并疏散了新四军的伤员,守护了当地居民,还提升了地下党组织的良好形象,1941年7月的一天,朱凡接到上级的任务,要去辛庄的尼姑庵参加一个重要的会议,但不幸的是,会议的消息保密工作出了差错,被敌人察觉了,结果,日本兵把尼姑庵给包围了。

朱凡为了帮助同志们成功撤退,结果自己被抓了,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朱凡始终坚贞不屈,守口如瓶,她承受了难以想象的酷刑,皮鞭抽打、指甲被拔,但她始终没有透露任何党的机密,甚至在敌人休息的时候,还会痛斥他们的罪行。

日军气急败坏,决定用极端残忍的方式对待这位坚贞不屈的共产女战士,1941年7月的一天,朱凡被日军押解到昆承湖边,他们丧心病狂地将她的双腿分开,分别绑在两艘汽艇上,这位年仅22岁的年轻生命,就这样在昆承湖畔悲惨地结束。

朱凡牺牲后,当地居民主动出来帮忙寻找她的遗体,连续三天三夜的努力却毫无结果,昆承湖水依旧静静地流淌,它仿佛在默默诉说着这位年轻女英雄那悲壮的故事。

为了缅怀朱凡这位英雄,当地人们在广场上竖立了她的雕像,并且专门为她建造了一个广场,在广场的边缘,还刻有一首名为《芦苇红·芦花白》的诗篇。

赞颂她不畏牺牲、忠贞不渝的抗日精神,朱凡烈士的故事,是一曲悲壮的英雄赞歌,也是一段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

0 阅读:0
玲珑说历史

玲珑说历史

日交月替变幻天地多少颜色,人来人往更易乾坤无数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