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大典前夕,周总理问毛主席:“礼炮应当鸣几响呢?”按照当时国际惯例通常21响,可毛主席想了想却说鸣二十八响,因为他老人家从骨头里就蔑视这些“世界惯例”。 1949年的开国大典,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日子,这一天,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在这个庄严而神圣的时刻,礼炮声成为了最激动人心的旋律。 按照国际惯例,典礼上的礼炮一般是21响,但在筹备会议上,毛主席却提出咱们鸣28响。 28这个数字,可不是随随便便定的,有一种普遍的说法是,它象征着我们党从1921年成立,到1949年建国,整整走过了28年的风雨历程。 这28年,可谓是惊天地、泣鬼神,南昌城头的枪声、井冈山上的星火,抗日战场的浴血和解放战争的硝烟,到开国大典的礼炮,28年浓缩了多少先烈的鲜血和牺牲,凝聚了多少革命先辈的心血和汗水。 所以,当28响礼炮在天安门广场上空鸣响时,每一声都仿佛在诉说着一个故事,每一声都在传递着一种精神。 那是一种敢为人先、敢于斗争的精神,那是一种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精神,那是一种为了理想、为了信仰而奋不顾身的精神。 毛主席用28响礼炮,向全世界宣告,新中国不是谁的附庸,不是谁的傀儡,而是一个真正独立自主的国家。 这一炮是为了庆祝,更是为了昭示,中国人民从此不再任人宰割,中国从此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这种民族自尊、这种文化自信,渗透在毛主席外交风格的方方面面。 他会见外宾,从不拘泥于所谓的“国际惯例”,甚至常常在游泳池边、在自己的书房进行。 这在一般人看来,简直是匪夷所思,但对毛主席而言,却是再正常不过。 他是在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向世界传递一个信号,中国有中国的风格,中国人要按照中国人的方式来办事。 这种风格,在处理国际争端时,表现得更加鲜明,上世纪50年代,美国在朝鲜战争中不听中国警告,结果在志愿军面前碰得头破血流。 60年代,美国在越南战争中也是如此,最终不得不在北纬17度线止步。 这一切,无不彰显了毛主席外交风格的精髓,坚持原则,不怕强权,敢于斗争。 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指引下,新中国才能在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中,站稳脚跟,赢得尊重。 时至今日,毛主席的外交风格,依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在当今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我们更需要这种坚定的立场、独立的精神。 当前,国际上有些人动辄就提什么“国际规则”,什么“普世价”,甚至以此来要挟中国,干涉中国内政,对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头脑,旗帜鲜明地予以回击。 这些所谓的“国际规则”,很多都是西方国家制定的,他们自己都不一定遵守,凭什么要我们照单全收?我们要坚持按照自己的道路前进,坚持走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 当然,我们并不是要关起门来搞建设,对于人类文明创造的一切优秀成果,我们都要学习借鉴,但这绝不意味着全盘西化,更不意味着放弃自己的传统和特色。 相反,我们要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坚持独立自主,坚持以我为主,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前途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在复杂多变的世界形势中把握方向。 (信息来源:《毛泽东:我不需要与国际接轨》——复兴网)
开国大典前夕,周总理问毛主席:“礼炮应当鸣几响呢?”按照当时国际惯例通常21响,
闲有看事
2025-02-05 18:49:01
0
阅读: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