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被勃列日涅夫废黜的赫鲁晓夫,众人举手赞成,他则是一副垂头丧气、灰头土脸的样子。 1953年9月,赫鲁晓夫正式成为苏联共产党中央第一书记,成为了斯大林之后的苏联最高领导人。他的上位,打破了苏联最高领导层一贯由知识分子或职业革命家担任的传统。 在斯大林去世后的权力更迭中,他先是联合马林科夫等人打倒了贝利亚,随后又逐步削弱了马林科夫的影响力。到1957年,他又成功击败了反对派"反党集团",最终确立了自己的领导地位。 作为一个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主义者,赫鲁晓夫始终保持着一种朴素的共产主义信仰。他曾多次表示,要建立一个人人都能吃饱穿暖的社会主义国家。 然而,赫鲁晓夫的领导方式却显得过于专断。在中央主席团会议上,他经常对其他成员大发雷霆,随意使用"傻瓜"、"懒蛋"等侮辱性词汇。 这种独断专行的作风在他对待年长干部的态度上表现得尤为明显。他把55岁以上的干部统统称为"老头子",并在1961年推动通过了一项更新领导机关的规定。 按照这项规定,区委每次选举必须更新一半人员,州委更新三分之一,苏共中央委员会则要更新四分之一。 在日常工作中,赫鲁晓夫经常不经过集体讨论就作出重大决定。他可以在一次视察中突然决定改组某个部门,也可以临时改变既定的经济计划。 到了1964年,赫鲁晓夫的这种独断专行的领导方式已经引起了党内广泛不满。他那看似率真的性格和不拘一格的作风,最终成为了他政治生涯的致命弱点。 赫鲁晓夫执政期间推出了一系列激进的经济改革措施,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承诺在食堂免费供应面包。这一政策虽然赢得了普通民众的一时欢迎,但很快就因为财政负担过重而无法持续。 他对农业改革抱有极大热情,认为通过技术改进就能迅速提高农业产量。他大力推广玉米种植,要求在气候并不适合的地区也要种植玉米,这种不切实际的做法导致了大量粮食减产。 赫鲁晓夫还推行了农业部门的机构改革,将地方党组织分成主管农业和主管工业的两个系统。这种人为的行政分割打乱了原有的管理秩序,造成了严重的协调困难。 1961年,赫鲁晓夫政府实施了一场货币改革,试图通过调整货币价值来解决经济问题。然而,这次改革不仅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反而引发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导致物价持续上涨。 到了1963年,苏联遭遇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粮食危机之一。由于连续的农业政策失误加上严重干旱,农业生产遭受重创。 这一年,苏联首次不得不从国外大量进口粮食,进口量达到940万吨,约占当年粮食收成的十分之一。这对一向以农业大国自居的苏联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粮食危机很快演变成了全面的民生危机。在许多城市,政府不得不实行购物卡制度,限制居民购买基本生活用品。 商店里的面粉、饼干、肉类等商品经常断货,居民不得不排队购买牛奶等基本食品。这种状况与赫鲁晓夫承诺的"人人都能吃饱"的目标形成了鲜明对比。 除了经济政策的失误,赫鲁晓夫的军事改革也引发了强烈反弹。他大规模裁减军队人员,认为在核武器时代不需要维持庞大的常规军队。 同时,赫鲁晓夫还取消了克格勃工作人员的特权,这一举动得罪了苏联最重要的权力机构之一。克格勃系统开始暗中支持反对赫鲁晓夫的势力。 在1964年的苏联,反对赫鲁晓夫的力量开始逐渐汇聚成两个主要联盟。一个是以谢列平为首的年轻干部集团,他们对赫鲁晓夫的领导方式极为不满。 另一个是以勃列日涅夫为核心的主席团派系,这个群体包括了波德戈尔内和波利扬斯基等重要人物。这两个集团虽然在许多问题上存在分歧,但在反对赫鲁晓夫这一点上达成了共识。 反对派明白,要成功推翻赫鲁晓夫,必须首先瓦解他在乌克兰的权力基础。乌克兰是苏联第二大加盟共和国,也是赫鲁晓夫曾经工作过的地方,那里的党组织一直是他的重要支持力量。 勃列日涅夫采取了一系列精心策划的行动,重点争取乌克兰共和国的领导人谢列斯特的支持。他向谢列斯特展示了赫鲁晓夫关于更替55岁以上干部的计划,这直接威胁到了包括谢列斯特在内的许多地方领导人的职位。 1964年9月底,赫鲁晓夫开始察觉到了政变的征兆。在这危急时刻,赫鲁晓夫想到了一个出人意料的举动:他试图联系已经被解职七年的前国防部长朱可夫元帅。朱可夫在军队中依然拥有很高威望,如果能够获得他的支持,或许能够改变局势。 但是反对派也注意到了赫鲁晓夫的这个动向。他们意识到不能再给赫鲁晓夫留下太多时间,必须加快行动步伐。 于是,在赫鲁晓夫前往克里米亚休假期间,反对派开始了最后的准备工作。他们召集中央全会,准备在会议上通过罢免赫鲁晓夫的决议。 1964年10月14日,当赫鲁晓夫从克里米亚返回莫斯科时,等待他的是一个精心设计的政治陷阱。中央全会以压倒性多数通过了接受他"退休"的决议。 这场政变的完成几乎没有遇到任何武力抵抗,显示出赫鲁晓夫在党内已经完全失去了支持。他的改革带来的种种问题,最终成为了他被废黜的主要原因。
1964年被勃列日涅夫废黜的赫鲁晓夫,众人举手赞成,他则是一副垂头丧气、灰头土脸
文山聊武器
2025-02-05 19:50:46
0
阅读: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