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面对日军的严刑拷打,一位女八路求饶道:“太君,别打了,我投降”日军为

史记峰会 2025-02-05 20:42:33

1942年,面对日军的严刑拷打,一位女八路求饶道:“太君,别打了,我投降”日军为此大喜,但没过几天,他们却傻了眼。 这位女八路叫霍燃,从小家境贫苦,十岁那年还被卖到了地主家里做丫鬟,可以说,她的同年吃尽了苦头。 后来,八路军辗转到霍燃的家乡,而霍燃为了改变自己的人生,她毅然决然的选择逃离地主家庭,随即便加入了八路军的队伍。 可是,由于从小没有读过书,所以当霍燃刚进入连队时,她纯纯是大字不识一个的文盲。 不过,霍燃很乐于学习,为了缩小和战友们的差距,她没日没夜的学习识字。与此同时,她还间接地学习了一些关于情报处理的内容。 很快,霍燃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得到了组织的认可,于是就派她去做了一个地下交通员,主要的工作就是搜集敌人的情报。 虽然不用端起枪上战场,但地下的斗争也无异与在刀尖行走,甚至有些时候为获取情报,不得不冒着生命危险。 然而,这些都没能吓倒霍燃,这反而使她更加细心、更加灵活,在她的努力下,她曾获得过很多有价值的情报,为组织的战略安排做了贡献。 1942年的一天,霍燃又像以往一样接到了任务,将得到的情报传送给县城的同志。只是,由于日军的活动频繁,这次任务有一定的危险性,而她也不得不乔装打扮一下。 所以,她换上了一身农村妇女,蒙着白色头巾,走偏僻的小路。但让人想不到的是,即使这样,她还是碰上了日军。 看着迎面而来的日军,霍燃赶紧低下头,像一个顺民一样为他们让路。眼看日军快要走过去,不料,一个人喊了句话,倒使得日军盯上了霍燃。 这个人叫张学敏,原本也是我方的同志。只是,张学敏贪图名利,还经常产生悲观的抗战情绪,而日军也正是抓住了他的这一特点,使得张学敏反水。 其实,当霍燃和日军擦肩而过时,日军根本就没有看霍燃。反倒是张学敏东张西望,看着霍燃很眼熟,好像之前宣传的时候见过几次,他这才起了疑心。 为此,他大喊道:“太君,这个人是女八路。” 日军一听,赶紧掉头,死死的盯着霍燃。霍燃感觉大事不妙,心也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 随后,霍然为了躲避这次危机,她多次强调自己是普通百姓,还将准备好的良民证拿给他们看。 可是,张学敏却一口咬定霍燃就是女八路。日军见此,将她的良民证撕得粉碎,二话不说就把霍燃带上“八嘎”车,带回了军营。 回到军营后,日军为了撬开霍燃的嘴,开始对她用刑,皮鞭以及各种刑具。 但是,纵使日军将霍燃折磨得遍体鳞伤、鲜血直流,霍燃也没有承认八路的身份,更没有说出关于组织的一个字。 半天下来,日军一无所获,于是决定先将她关起来,第 二天继续审问。 次日一早,霍燃就又被拉到了刑房,接着又开始一番接一番的摧残。但是,这次审问的人不仅有日军,还有一个翻译,而恰恰是这个翻译,在接下的事情发展中起了很大作用。 当这位翻译走到豁然面前时,二话不说,上去就是一个大嘴巴子。 一时间,豁然的脸上渗出了一个红掌印,而当她正准备破口大骂时,翻译说的一句话,使她大吃一惊。 原来,刚才翻译打霍燃,其实是不得已之举,是为了制造一些混乱的局面,他也趁乱在豁然耳边小声说了一句:“你假装投降,我是你的同志。” 此话一出,霍燃根本不敢相信他是自己的同志,虽然他有可能是内应,但两人从未见过面,万一是日军的诡计呢? 翻译看出了豁然的疑惑,于是又悄悄的说了几个字,是组织的暗号。霍燃听后,这才相信翻译就是自己的同志。 随后,为了不引起日军的怀疑,在又一次的拷打中,她假装受不了这样的疼痛,说道:“太君,别打了,我投降。” 日军听闻,顿时喜上眉梢,轻松地说道:“这就对了。” 投降只是缓兵之计,先摆脱危险,再从长计议。在此后的一段时间里,日军对于霍燃也没有之前那么严密的管束。 为了获取日军的信任,她先是说一些无关紧要的情报,之后为了防止日军的猜疑,再说一些真实的情报。 当然,在说完真实情报之前,他都会先和翻译碰个面,将消息传递出去。因此,有了这样的操作,虽然日军扫荡过几次,但要么是白跑,要么是被偷袭。 而时间一长,日军也怀疑她是诈降,所以决定暗地追踪她。可是,多年从事情报工作的霍燃怎会察觉不到,有几次都是将他们甩的摸不着头脑。 后来有一次,霍燃和翻译碰头商量对策,翻译对他说:“趁他们这次行动,我放你出去。” 等到日军按照豁然的情报出去偷袭时,军营里只剩下了几个站岗的,而翻译则事先探好了路,霍燃才算平安的离开军营。 而等到日军回来时,才发现他们上了当,情报有误,人也跑了,顿时傻了眼。 而对于叛徒张学敏,为了防止他再次伤害自己的同志,翻译找了一个机会,不声不响的将他给除掉了。 在那个年代,像霍燃和翻译这样的人是一种特殊的存在,为了给组织传递正确有价值的情报,他们不惜以身涉险,甚至受到身体上和精神上的摧残,但即使这样,他们依然无悔。 所以说,地下工作者又何尝不是冒着枪林弹雨?他们也是值得敬佩的英雄!

0 阅读:18
史记峰会

史记峰会

以史为鉴,通晓古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