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堤吹腔新韵起,非遗古调焕生机】 曲阜师范大学 曲园学子三下乡 山东学子实践青春行 青春三下乡
中国青年网1月25电(通讯员 冀齐豫)为深度挖掘并传承我国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让传统民间艺术在崭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新生,曲阜师范大学翻译学院“旧腔焕新风”实践队于2025年2月20日踏入了山东省夏津县马堤村。本次实践活动聚焦于马堤村特有的“马堤吹腔”这一传统艺术形态,通过调研与推广,觅求非物质文化遗产于现代文明中的沿袭与进步之径。
在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白马湖镇马堤村,有一种古老的戏曲艺术——马堤吹腔,它以其独特的“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哎嗨”而闻名。这种戏曲形式起源于近500年前的柳子戏,是研究柳子戏的“活化石”,至今已传承近200年。
图为马堤村文化广场 中国青年网冀齐豫供图
马堤吹腔的表演照中,演员们身着华丽的戏服,精心装扮,展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传统韵味。其表演风格粗犷豪放,人物动作设计大胆夸张,生活气息浓厚,化妆采用油彩,有固定脸谱,生、旦、净、末、丑五大行当齐全。演员们大多是当地农民,他们平日里劳作,闲暇时则登上戏台,用悠扬的唱腔和生动的表演讲述着古老的故事。
图为夏津县吹腔十八调表演照 中国青年网冀齐豫供图
马堤吹腔自清道光年间传入马堤村,历经九代传承,已有近200年历史。早期,村民们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将这一剧种代代相传。解放后,马堤村成立了业余剧团,演出活动频繁,深受当地群众喜爱。然而,随着现代化娱乐方式的冲击,马堤吹腔曾面临传承困境。
近年来,在非遗保护政策的支持下,马堤吹腔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2009年,马堤吹腔入选山东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其传承人在坚守传统的同时,积极探索创新之路,创作了《新门神》《我是志愿者》等一系列现代戏剧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巧妙地将传统戏曲的韵味与当代生活紧密结合,还在艺术表现形式上进行了大胆创新。通过融入现代元素,如移风易俗、抗击疫情等主题,马堤吹腔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吸引了更多观众的关注。
图为演员和他人合照 中国青年网张佳慧供图
为了让马堤吹腔这一传统艺术再现辉煌,提升其社会认可度和传播范围,实践队在德州区域内不遗余力地开展活动,深耕社区,穿行于大街小巷,全面融入居民日常生活。在策划相关活动过程中,队员们巧妙构思,倾力制作了一份宣传册。该册以马堤吹腔华丽的戏服作为视觉核心,全面展示了其历史沿革、经典剧目以及传承人的动人传说,目的在于通过生动且富有感染力的手法,淋漓尽致地呈现马堤吹腔独有的艺术风采。
图为宣传图片 中国青年网张佳慧供图
在本次实践活动中,实践团队深入夏津县马堤村,探寻马堤吹腔的悠久历史与文化底蕴。他们穿梭于古韵悠长的村落,聆听传承人讲述“九腔十八调”的传奇,感受古老戏曲的韵味。从古老的戏台到现代的舞台,从传统经典到现代新作,实践团队深刻体会到马堤吹腔的独特魅力,见证了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感受到古老艺术在新时代的蓬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