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微信公众平台看到一篇文章,题目是《死了一个戏子举国上下如丧考妣》,写得太棒

荣荣评趣 2025-02-06 10:27:20

今天在微信公众平台看到一篇文章,题目是《死了一个戏子举国上下如丧考妣》,写得太棒了! 文章以宋朝为背景,深入探讨当时“娱乐至死”的社会现象,呈现出经济繁荣与享乐主义之间的复杂关系,具体内容如下: • 娱乐之风的兴起:宋朝(960 - 1279年)经济高度繁荣,商品经济蓬勃发展、城市化水平显著提高,市民文化也兴盛起来,这些都为享乐主义的蔓延提供了温床。北宋时期的汴梁城,娱乐产业极为发达,勾栏瓦舍鳞次栉比。大大小小的娱乐公司相互竞争,不断推出一个个备受欢迎的艺人。汴河两岸的瓦舍勾栏日夜营业,热闹非凡,身着锦缎的市井百姓穿梭其中。他们愿意花费半个月的工钱去相国寺夜市购买梨膏糖,只为在杂剧散场时,向当红的俳优掷去几枚缠着彩线的铜钱,展现出宋朝全民狂欢、娱乐至死的时代风貌。 • 明星效应与社会现象:在北宋,柳永是红极一时的明星词人。他创作的词曲常常占据金曲排行榜榜首,娱乐公司不惜重金购买他的作品,优伶戏子和青楼艺人都以能演唱柳永的词曲为荣,其名气之大,达到了“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的程度。柳永去世后,他的葬礼成了一场全民追星的荒诞剧。汴京数百家勾栏停业举哀,出殡当日,半城女子身着素衣相送,甚至有粉丝悲痛到为他自杀殉情,整个汴梁城哭声震天。柳永死后,青楼妓女们出资刻印他的词曲集《乐章集》,各大报刊纷纷报道他的生平,小报还挖掘他的风流韵事和花边新闻。宋朝是民间办报的开端,小报新闻具有刺激性、娱乐性和八卦性,有时还涉及朝廷新闻和高官谣言,虽多次被查禁却屡禁不止。与柳永同时代的还有名妓李师师,她色艺双全,一出道便迅速走红,在娱乐圈风头无两,深受王公贵族和文人雅士的喜爱。她先后与柳永、张先、晏几道、周邦彦等人传出绯闻,甚至还与宋徽宗有过交集。李师师的轿辇经过御街时,狂热的市民会撕下她车帘的流苏珍藏。她死后,粉丝们不愿承认她已离世,北宋中期诗人秦观还称见到了大小师师。 • 社会风气与文化发展:宋朝追求“丰亨豫大”思想,上层社会盛行“斗茶”“焚香”“插花”“赏画”以及追求娱乐明星等雅趣,这些逐渐演变成炫耀性消费。普通市民也追求锦衣玉食,《东京梦华录》记载当时都城人的风俗较为奢侈。这种享乐主义客观上促进了市民文化的繁荣,戏曲、小说、工艺美术等领域取得了空前成就,为后世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但在北宋末年,金兵压境,樊楼里却依旧笙歌不断,人们沉浸在娱乐之中,无人关注城头变换的旗帜。最终北宋以“靖康之耻”收场。不过,南宋临安城很快又兴起新的娱乐活动,西湖画舫里艺人复排当年盛况。 • 历史反思与启示:宋朝的“娱乐至死”并非完全消极,它体现了商品经济发展下个人意识的觉醒和生活的多元化。然而,过度追求感官享受也削弱了部分社会责任感,在面临外患时矛盾凸显。宋代经济强盛与享乐主义风潮是一体两面,既展现了商品经济与市民社会的活力,也暴露了传统社会在物质繁荣下的精神危机。这一现象为今天理解经济发展与文化伦理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借鉴。

0 阅读:0
荣荣评趣

荣荣评趣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