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的核心是增加农民收入,政策给了,资金拨了,也得选好致富带头人,不等不靠,能说会要,才是农民需要的引路人。
近年来,国家把乡村振兴作为国家战略来推进,对农村的扶持力度越来越大,每年数万亿资金投入进去,农村面貌为之一新,路宽了,灯亮了,水电网也通了,基础设施越修越好。
农村基础设施需要提升的地方,道路修筑与维护、饮用水工程、污水处理、厕所改革等方方面面,全国有50多万个行政村,在这个建设过程中,资金是有限的,给谁不给谁,先给谁后给谁,涉及到一个不容回避的客观问题,资源如何分配。
理论上来说,应该统一标准,有的都应该有,不存在谁多谁少,可是实践中,乡村发展水平不一致,有的地方基础设施好,不需要过多投入,有的地方基础太差,需要加大投入力度,这些情况上级部门有的掌握了,有的没掌握,怎样才能争取到这笔资金,有个合格的带头人很关键。
现阶段农村的人口以儿童和老年人为主,中青年人基本都在外打工,老人和孩子对政策的理解度低,对村容村貌的容忍度高,这条路修了更好,不修也无所谓。在外打工的人更不用说,只知道路不好,但一没有时间,二没有精力,三不知道找谁反映问题。明明是村民急需解决的道路问题,却在一年又一年的等待中继续泥泞。
再加上,乡村文化与城市有不同之处,除了法律法规之外,还有血缘、地缘形成的复杂人际关系网,有时候,面子、人情、关系是办成一件事的重要因素。
俗话说,会哭的孩子有糖吃!一个负责任的村干部熟悉村情村况,对村里的痛点、难点问题心知肚明,会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为村里向上级部门争取资金,打通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让村民切实体会到乡村振兴带来的好处,发自内心的支持和拥护国家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