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上世纪80年代两山轮战时,解放军的红箭73反坦克导弹集训大队正在训练战斗部舱

凯撒谈兵 2025-02-07 05:40:10

这是上世纪80年代两山轮战时,解放军的红箭73反坦克导弹集训大队正在训练战斗部舱和运载体舱两部分结合的旧照。从红箭73训练弹战斗部斑驳掉漆的外表不难看出,它们经历过无数次的结合与分离。

1985年5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始换装85式军服,65式军装正式结束使用。当时,正在云南边境线上执行两山轮战的南京军区和济南军区的参战部队刚好换防,于是,阵地上出现了身穿两种不同军装的解放军。

1985年7月2日,刚刚换了85式新军服的138师一个14人反坦克导弹战斗群携带4套发射控制器和10枚红箭73反坦克导弹,成功摧毁了越军设在1031高地上的两个钢筋水泥地堡中的营连级指挥所,红箭73反坦克导弹在线导精确控制下从地堡射击孔穿入,战斗部3千克的聚能炸药把越军指挥人员一锅端,此战的两名红箭73操作手因准确命中目标而获得了三等功荣誉。

当时装备的第一代红箭73反坦克导弹主要是吉林江北厂、山西惠丰厂生产的。与现代激光制导、电视制导不同,第一代反坦克导弹是有线制导 ,并且还不是光纤导线。

当年红箭73的制导导线由三股铜芯漆包线、承力线和绕包线组成,导线长3000余米,导线主线段直径不大于0.5毫米,末段有近10米的加强段,防止在起飞时被拉断,从发射到击中目标 需要射手双手控制方向姿态手柄一直用瞄准器对准目标飞行,不然就会脱靶,3000米导弹要飞行十几秒,这个期间射手是不能移动的。

而且能不能打中还需要射手的经验和操作水平。因此,实战中只要操作手能准确命中敌方目标就至少可以获得三等军功章,从这一方面来说,红箭73的命中率主要看射手的训练水平如何,战场上风大一点,烟火多一点,敌方狙击手多一点都会严重影响命中率。

后来,科研单位放弃有线制导,改为电视测角制导。仅仅几年过后,经过多部门协作努力,克服诸多技术难关,新型号“ATF-07A”的“红箭”73A二代反坦克导弹于1993年获准设计定型,在获得了外军严苛的测试后,1995年电视制导的红箭73A开始出口。

稍后,编号为“ATF-07B”的“红箭”73B导弹也于1996年设计定型,更先进的红箭73C和红箭73D也陆续研制成功并装备部队。

如今,当年两山轮战时让人耳目一新的先进武器红箭73原始型号已经进入博物馆展览,但红箭73后续型号并未退役,依然是可靠的反坦克和斩首利器。

0 阅读:436
凯撒谈兵

凯撒谈兵

聚焦沙场,漫谈兵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