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时任北京副市长的吴晗提出拆除北京城内所有牌楼的计划,旨在清理古建筑,推动城市现代化。他认为这些传统建筑影响市容且带有不吉利的历史,应当用现代化元素如喷泉和铜像替代。此举遭到了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妇的强烈反对。两人警告道:“你们拆除这些文物,将来一定后悔,即使再恢复,也只是赝品。”尽管林徽因身体虚弱,她在会议中依旧激烈表达了自己的立场,强调即便是故宫经历过不幸事件,也未曾被拆除。梁思成则援引国际例子,如苏联在斯大林时期并未拆除教堂,强调创新与传统保护并不冲突。然而,吴晗对他们的反对并不妥协,甚至指责他们是“古董”,思想守旧。这一言辞对林徽因来说具有极强的侮辱性,令她愤怒不已。最终,吴晗的提案得以实施,许多珍贵的古建筑被拆除,深深刺痛了林徽因和梁思成的心。林徽因曾预言,未来的“复原”只能是虚假的复制,失去了原有的历史价值。 林徽因,生于1904年,成长于杭州的书香世家。她的父亲林长民是前卫的举人,放弃科举,赴日本早稻田大学深造,这为林徽因提供了一个开明的家庭背景。她自幼受到文化熏陶,尤其是姑母对她的文学和艺术教育,奠定了她日后事业的基础。五岁起,林徽因便由姑母教授琴棋书画,之后进入英国女子中学,拓宽了她的国际视野,培养了独立自信的性格。 14岁时,林徽因与未来丈夫梁思成相识。两家父亲的友情为他们的未来埋下了伏笔。林徽因随父亲赴英国深造,期间她不仅积累了学识,也经历了短暂却激烈的初恋,最终结束了与徐志摩的复杂关系。回国后,林徽因与梁思成的关系逐渐升温,两人在建筑领域的共同兴趣让他们更加亲近。1924年,二人赴美留学,彼此支持,感情与事业合作日益加深。1928年,他们结为夫妻,并一同回到中国,开始了在东北大学教授建筑学的工作。 1931年,林徽因与梁思成迁至北京,开启了他们的文化使命与考古之旅。夫妇二人深入中国多个省份,进行古建筑的勘测与研究,尤其在1937年,他们的努力迎来了重大发现——他们找到了唐代佛光寺遗址,这一发现不仅是对中国建筑史的巨大贡献,也有力地驳斥了日本学者关于中国境内无唐代木建筑的错误说法。尽管健康状况逐渐恶化,林徽因与梁思成依然坚守在艰苦的考察工作中,倾尽心力保护古建筑,充满了爱国情怀与学术精神。 林徽因的健康因长期劳累和疾病逐渐衰弱,最终于1955年去世,安葬于她设计的八宝山公墓。林徽因与梁思成的学术成就和保护文化遗产的精神,至今仍深深影响着后人。
1953年,时任北京副市长的吴晗提出拆除北京城内所有牌楼的计划,旨在清理古建筑,
小牧童那小罡吖
2025-02-07 18:15:58
0
阅读: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