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她用4.5万公款包养了7个情夫,然而,整整十年,竟然没有一个人发现,没想到,最后竟死在一个男人手里,为什么? 1945年,在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一个富农家庭迎来了他们的第二个孩子汤兰英。大多数人家还在为温饱发愁,但汤家却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优渥生活。 汤兰英的父母对这个小女儿极尽宠爱。只要汤兰英想要的东西,父母都会想方设法满足她。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汤兰英养成了挥霍无度的性格。她从不考虑钱的来源,只在乎如何花钱。 1963年,刚满18岁的汤兰英就读完高中。这个年纪的汤兰英,已经展露出不同寻常的美貌。 但是富农家庭的出身,却成为了她人生道路上的一道坎。为了摆脱家庭出身带来的困扰,汤兰英开始寻找出路。她很快相中了一位驻地军人。 通过这段婚姻,汤兰英成功获得了"军属"的身份。有了军属身份,再加上家里的关系网络,汤兰英顺利地走上了会计的工作岗位。她成为了当地一家建筑站的会计。 然而好景不长,汤兰英的奢侈习性并没有因为工作而收敛。她开始动起了公款的主意。 第一次,她从建筑站的账目里"借走"了两分钱。没有被发现后,她的胆子逐渐大了起来。 随着时间推移,汤兰英从账目里拿走的钱越来越多。从几分到几块,再到几十块。 最终,在一次例行检查中,建筑站发现账目出现了一百多元的亏空。这笔钱在当时相当于普通工人半年的工资。 通过这第一次的"成功"经验,汤兰英逐渐摸索出了一套完整的贪污手法。而这,也为她后来在马塘信用社长达十年的大规模贪污,埋下了祸根。 离开建筑站后,汤兰英并未收敛。从1965年到1975年,她在马塘信用社展开了一场长达十年的贪污计划。 在这十年间,汤兰英逐步建立起了一个完整的"保护伞"体系。她利用自己的容貌,成功发展了多位当地有权有势的情夫。 这些情夫中,既有银行主任,也有镇委副书记。每当汤兰英的问题暴露时,这些人都会出面为她摆平。 在贪污手法上,汤兰英首先开始制作虚假账目。利用当时的手工记账方式,她在账目中动起了手脚。 其次,她巧妙地利用了当时的票据制度。通过开具空头支票的方式来转移资金。每次都是小额操作,不容易引起注意。 为了掩盖账目上的漏洞,她还想出了更加高明的办法。她开始向其他村镇的信用社借取资金,用于日常周转。 同时,她还动用了信用社员工的存款来填补资金缺口。这种方式让她能够在账面上暂时做到收支平衡。 每当信用社的资金出现周转困难时,她就会重复使用这些手段。一来二去,账目上的窟窿越来越大。 1974年,一些群众忍无可忍,实名举报了汤兰英的贪污行为。但是银行主任赵某再次出面,帮她化解了危机。 这次事件中,赵某安排汤兰英以生病为由请假去了上海。然后,他带领几名被买通的工作人员,走马观花式地进行了一次账目核查。 在赵某的配合下,这次核查最终不了了之。汤兰英继续在信用社工作,贪污行为也一直在持续。 到了1975年,汤兰英累计贪污的金额已经达到了惊人的4.5万元。这笔钱相当于当时一个普通工人一百多年的工资总和。 然而,就在汤兰英以为可以一直这样下去的时候,她的一个情夫范某,却打破了这个局面。这个在外人看来只是普通群众的范某,实际上已经和汤兰英保持关系多年。 汤兰英一直用贪污来的钱养着范某。但当她想要结束这段关系时,范某选择了报复。他收集了汤兰英贪污的证据,向有关部门进行了举报。 这次举报,成为了压倒汤兰英的最后一根稻草。多年来精心编织的保护网,终于在一个被她利用过的男人手中,彻底崩塌。 1974年年底,马塘信用社迎来了第一次真正的危机。当地群众集体向上级部门实名举报汤兰英的贪污行为。 这次举报的规模之大,让银行主任赵某也不得不做出一些表面工作。他组织了一次账目核查,但这次核查更像是一场表演。 1975年5月6日,事情出现了重大转机。汤兰英的情夫范某向公安机关提供了详实的证据,揭露了她的贪污行为。 公安机关立即对马塘信用社展开了突击检查。在初步核查中,就发现账目存在三千多元的重大差异。 这次检查不同以往,公安机关没有给任何人通风报信的机会。当天下午,正在悠闲吃着西瓜的汤兰英被当场逮捕。 在后续的深入调查中,专案组发现了更为惊人的事实。十年间,汤兰英通过各种手段从信用社贪污的金额高达4.5万元。 根据当时的法律规定,贪污金额超过一万元就可以判处死刑。汤兰英的案件远远超过了这个标准。 1977年7月15日,南通市人民法院对汤兰英案进行了一审。考虑到案件的严重性和恶劣影响,法院作出了死刑判决。 汤兰英不服一审判决,向南通地区二级法院提起上诉。但二审法院经过审理后,依然维持了原判。 在案件审理过程中,汤兰英的"保护伞"们也难逃法律制裁。银行主任赵某因包庇罪被判处七年有期徒刑。 其他曾经参与包庇的人员也都受到了相应的处罚。这个持续了十年的贪污案,最终以主犯被执行死刑、从犯获刑的结局落下帷幕。
1975年,她用4.5万公款包养了7个情夫,然而,整整十年,竟然没有一个人发现,
历史有小狼
2025-02-07 19:35:45
0
阅读: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