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曾在讲述自己长寿的原因时说:“我长寿最大的原因是我不知道愁,我从来没有发过

李满谈过去 2025-02-07 22:08:28

张学良曾在讲述自己长寿的原因时说:“我长寿最大的原因是我不知道愁,我从来没有发过愁,你明天要把我枪毙了,我今天晚上照旧睡觉,我就要睡觉,我要睡就睡。我一生就是‘不怕死,不爱钱,丈夫绝不受人怜,顶天立地男儿汉,磊落光明度余年’。” 张学良说这段话,是想告诉世人:自己一辈子心态极好,什么都不怕,也不怕死。 这段被他用来自夸的话,却被后世解读出“不想事、不负责”。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只要是个正常的成年人,就不可能一辈子不发愁,因为想事、扛责任就得发愁。不发愁的,只有孩子,以及长大未成人的老孩子,而张学良就是老孩子。 纵观张学良的一生,他的确不曾想过事,他28岁以前,即其父亲张作霖被日本人炸死前,他一直站在父亲这位巨人的肩膀上,其父为他把一切事都想了。 父亲死后,他成了手握30万重兵的军阀少帅,期间,他实际也没想事,别的不说:他爹被日本人杀了,他虽恨日本人,却没想过为父报仇,更不曾为报仇做过任何事。连杀父之仇都不报,可见其有多不想事。 不想事的老小孩的最大特点是:他们为了永远不用想事,会找个人替自己想,也就是找个可依附的强者。父亲死的那年,张学良几乎是想都没怎么想,直接就选择了他认为的强者蒋介石去依附,没错,他在这年东北易帜,服从南京国民政府。 张学良的不想事特性注定,九一八事变后,面对武器装备强于自己的日军的入侵,他会选择不抵抗。因为老孩子的逻辑是非常简单的:打不过就不打。 可以说,事后,有人编出“赵四风流朱八狂,翩翩蝴蝶正当行”一类的诗词骂张学良,他当真不冤。 即便是后来的西安事变,实际也是他被架起来后的冲动之举,而不是“想事”的结果。 西安事变后,张学良执意送蒋介石回南京被囚。蒋介石敢这么干,也是吃准了他的“不想事”特性。后来,蒋介石直接好吃好喝供着他,果然,一切都相安无事,蒋让他写信稳东北军,他就写信稳东北军,听话得不行。被囚期间,他甚至连气都没生过,足见其不想事到了怎样的程度。 而后来恢复自由后,前妻于凤至又为他打点好了经济,他到了美国自然也可高枕无忧。对了,她连墓地都给他安置好了,但考虑到两人已离婚,他最终与赵四小姐葬在了别处。 最后,我们可以总结:张学良一直是个老孩子,这才是他可以长寿的真正原因。老孩子是不会想事的,而他们不想事却也能过得不错,全因为有人替他们把事给想了。换句话说:有人替他们负重前行。 张学良不想事的终极体现,实际就是文开头他对自己的“不知愁”的评价,他口中的“不知愁”给整个中国带来了灾难,而他却将其视为引以为傲的优点,足见其不想事,当真已深入骨髓。 孩子不想事是天真烂漫,大家都喜闻乐见;可大人不想事却是愚蠢,所有人都嗤之以鼻。因为前者不会造成可怕的后果,而后者却随时可能给人或者国家带来灭顶之灾。 高出张学良半个昆仑的张作霖,将东北交给儿子张学良时,当是知道他不想事的特性的,所以,他特地留了遗嘱,遗嘱内容是: “余不幸归途遇险,今病势已笃。殆朝暮间人矣!余自束发从军,早日誓以身报国,生死置之度外。现年已五十有四,死亦非夭。惟是救国之志未遂,不免耿耿耳!今以奉天重任付之学良,望汝善为料理,延聘贤能,修明内政,使人民安居乐业,以慰父老悬悬之望。全力努力和平,以弥战祸,促成统一。勿背余隹息通电之旨,并盼我袍泽同人共体此意,但能遵嘱,事事以国家人民为重,协力进行,即足微诸同人相爱之诚,余身虽死亦瞑目矣!” 张作霖的遗嘱,实际已经将自己死后张学良应该怎么执掌东北的具体,很详尽地交代了。可惜,不想事的张学良并未深刻领会父亲遗嘱中的内容,或许不想事的张学良即便领会了,也未必会遵照执行,毕竟,古往今来的成事者,非得懂得深入思考、长远规划、整体推进才行,这每一样,都与张学良的“不想事”特性是相反的。

0 阅读:78

猜你喜欢

李满谈过去

李满谈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