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时期,一个蒙古人在展示射箭技艺。几十年前,面对强大的新式武器,清廷的蒙古骑兵

鲸鱼铲史官 2025-02-09 08:51:53

晚清时期,一个蒙古人在展示射箭技艺。几十年前,面对强大的新式武器,清廷的蒙古骑兵完全不堪一击,视作看家本领的弓箭骑射逐渐从战场上消失了。

蒙古骑兵曾经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兵种,鼎盛时期横扫亚欧,一直打到多瑙河流域。其作战特点是速度很快,擅长使用弯刀和弓箭,据南宋时期的记载:“弓必一石以上,箭用沙柳为笴。手刀甚轻薄而弯。”同时期的意大利旅行家博朗嘉宾说,蒙古骑兵往往携带三张弓,其中最少有一把良弓,作战时装配三个箭囊。

蒙古骑兵不仅多良弓,箭的种类也很多,根据不同情况使用。彭大雅的《黑鞑事略》记载:“有响箭,有蛇骨箭,有披针箭,刻木为括,落雕以翎。”响箭是空头的箭矢,射出后有尖锐的鸣音,其功能与现代信号弹类似。蛇骨箭则应该是一种箭头大而宽,整体偏重的箭矢,用于较近距离射击。披针箭则相反,箭头小而尖,整体较为轻盈,用于远距离射击。

满清对于蒙古势力向来看重。从努尔哈赤开始实施满蒙联姻政策,满族与蒙古族保持了三个世纪的姻亲关系,蒙古军队被编入八旗,成为满洲统治集团的一部分,在清朝历次军事战争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当然,清朝时期的蒙古骑兵早已不是当年横扫欧亚大陆的铁骑了。成吉思汗时期,蒙古骑兵可以拉150斤拉力的强弓,康熙时期只能拉90斤的硬弓了。而到了晚清时期,蒙古士兵只能拉20—30斤的弱弓。这时候的蒙古部队在同太平天国的“菜鸡互啄”中尚能应付,在面对西方列强的军队时,无论是武器装备、战争理念还是军事素养,已经完全不在一个级别上了。

1860年9月21日,北京八里桥,蒙古铁骑最后的挽歌。

这一天,清朝最后的蒙古名将、“国之柱石”僧格林沁率领3万满蒙步骑兵,其中精锐蒙古马队1万人,在八里桥桥头排出长达5公里的阵型,向五六千人的英法联军(一说8000人)发起猛烈进攻。八里桥之战从早上7时打到12时,最终结果是:英军死2人,伤29人,法军死3人,伤18人。清军的伤亡人数,据俄国大使伊格估计是1000人,清政府自己估计为3000人。

实际上,清军在反复冲击下,一度撕开了法军阵地。但是此时的清军连肉搏能力都属战五渣水平,根本突破不了法军的刺刀。联军总指挥、法国人蒙托邦回忆说:“八里桥成了这一天最动人的一幕。早晨还斗志昂扬的那些清军骑兵,现在都已消失得无踪影了。那些衣着华丽的骑兵,在桥道上挥动旗帜,毫无掩护地以一种对我们的大炮和火炮无能为力的炮火,作出了反击。”

这场战役后,蒙古骑兵曾提出跟英法联军再次决一死战,但是被朝廷拒绝了。战场上遗落的那些弓箭,被英法联军用作了生火的木材。虽然僧格林沁5年后才死于捻军之手,实际上经过八里桥之战,蒙古铁骑已经永远成为一个遥远的传说了。

0 阅读:87
鲸鱼铲史官

鲸鱼铲史官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