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接近尾声,志愿军师长王扶之在战场上负伤,获准回国探亲。当时国内交通不便,王扶之拖着受伤的腿,艰难地走在乡间土路上。这时,他看到一位老大爷赶着马车路过,便上前请求搭车。老大爷热情地答应了,两人一路上相谈甚欢。
老大爷说,他非常敬佩当兵的人,因为他的儿子也是军人,已经很久没有联系了。他提到儿子的名字——王硕,王扶之心中一震,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又问了一遍:“您儿子是多大走的?”老大爷回答:“他12岁就去当兵了。”王扶之再也忍不住,眼泪夺眶而出,激动地喊道:“爹,我就是王硕啊!”那一刻,时间仿佛凝固。老父亲慢慢转过头,眼中含泪,看着眼前这位身穿军装的儿子,仿佛看到了多年前那个勇敢离家的少年。父子俩紧紧拥抱在一起,多年的思念与牵挂化作泪水,洒在这片熟悉的土地上。
回到老家,父子俩走进那个安静的小村子,一切似乎都没有改变,连墙上刻的名字都依然清晰。王扶之和父亲回到老房子,回忆起过去的点点滴滴。父亲给王扶之讲了村里的新变化,王扶之则分享了自己在部队的经历和成长。
那天晚上,父子俩坐在屋檐下,一起吃了一顿饭,分享着各自的故事和回忆,感受着久违的家的温暖。这次意外的重逢,让王扶之感到无比幸福,他那颗在外漂泊多年的心,终于找到了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