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失巨星!中国核潜艇事业的奠基人黄旭华因病逝世,生前和袁隆平院士的一张老照片,却看哭了无数国人! (信息来源:新华网) 黄旭华,一个你可能没听过的名字,却守护了我们每个人的岁月静好。 这个名字背后,是核潜艇,是大国重器,是长达30年的隐姓埋名,更是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 2024年2月6日,一颗巨星陨落,我们失去了这位“核潜艇之父”。 然而,他的故事,值得被每一个人铭记。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这句话形容黄旭华再合适不过了。 他离开了,可他的那份精神,我们心里一直记着。 黄旭华,这位荣获共和国勋章和最高科技奖的大人物,堪称我国核潜艇事业的开创者。 他的离世,举国悲痛。 在很多人眼中,他与“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样,都是国家的脊梁,一个让我们吃饱饭,一个让我们安心吃饭。 他们的故事,汇成了一幅新中国不断奋斗的壮美画卷。 时间回到1958年,新中国百废待兴,国际局势波谲云诡。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仗着核潜艇技术的优势,对中国进行核威慑。 为了扭转这种战略上的不平衡,中央决定着手研发核潜艇。 这帮平均年龄不足30岁的年轻人,勇挑重担,干起了看似不可能的任务。 32岁的黄旭华,就是其中一员。 那时候的中国,穷得叮当响,核潜艇这种高科技玩意儿,大多数人连名字都没听过。 科研条件更是简陋得令人难以想象:没有先进的计算机,没有充足的参考资料,甚至连个像样的实验室都没有。 他们有的,只是一腔报国热血和永不言败的决心。 他们天天用算盘和计算尺,简陋的厂房就是他们解决难题的阵地。 他们从零开始,摸着石头过河。 有个人从国外带回来两个核潜艇玩具,黄旭华一看就很喜欢,拆开来看发现,这些玩具的内部构造跟他们自己设计的图纸差不多。 这给了他们巨大的信心,也证明了他们走在了正确的道路上。 1970年12月26日,一个注定载入史册的日子。 中国第一艘核潜艇,如同深海蛟龙,横空出世。 这一消息震惊世界。 尽管条件很艰苦,我国还是成功研发了核潜艇,这样一来,我们就跻身于全球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行列了。 这无疑是对西方国家核讹诈的有力回击,极大地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防实力。 今天,黄旭华和他的团队都激动得眼含热泪,那是对他们辛勤付出的最好肯定。 为了保守国家核潜艇研发的绝密,黄旭华低调行事,默默无闻地生活了30年。 30年,人生能有几个30年? 这30年间,他几乎跟外界断了联系,和家人聚在一起的时间很少。 父亲病逝,二哥也走了,他都没能赶回家好好孝顺他们。 他错过了子女的成长,妻子甚至不知道他在哪里工作,从事什么职业。 他默默忍着,从没对人说起过自己具体是干什么的。 爱国,就是尽孝的一种体现。 这30年,是孤独的,是寂寞的,更是伟大的。 他就像海底静悄悄的潜水艇,默默无闻,却在默默守护着国家的平安。 1988年,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即将进行极限深潜试验。 这可不是闹着玩的,深潜试验风险极高,稍有不慎就会艇毁人亡。 美国的一艘名为“长尾鲨号”的核潜艇在深海测试时不幸发生事故,导致所有船员不幸遇难。 64岁高龄的黄旭华,面对那项充满风险的任务,毅然决然选择了亲自下潜进行试验。 当时,很多人都劝他不要去,毕竟年纪大了,身体吃不消。 可他偏要亲自去,想亲自体验核潜艇的性能,搜集一手资料。 他坦言自己也不是不害怕,可为了国家的核潜艇项目,他得豁出去! 最终,他如愿以偿地参加了深潜试验。 当核潜艇安全返回水面时,全体人员欢呼雀跃,激动不已。 黄旭华作为总设计师,是首位亲自参与核潜艇深度潜水实验的人。 他的勇气和担当,令人敬佩。 黄旭华逝世的消息公布后,一张他与袁隆平的合影在网络上广为流传。 两位长者,一位被誉为“核潜艇之父”,另一位则称作“杂交水稻之父”,他们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良多。 一个能让我们吃得饱饱的,一个能让我们不再挨揍的。 他们犹如夜空中璀璨的星星,指引着中华民族不断前行。 这张照片,感动了无数人。 尽管各自的研究方向各不相同,但他们都怀揣着同样的爱国心,都愿意为社会贡献力量。 他们是国家的脊梁,是民族的骄傲。 黄旭华走了,一个时代落幕了。 他给我们留下的东西,会一直鼓舞我们前行。 他的一生,就是爱国的最好证明,也是奉献精神的真实写照。 他的事迹挺感人的,真该让更多人了解,他的那种精神也得让更多人去学习。 我们应该学习他身上那种对国家、对事业的执着追求,那种不畏艰难、勇于挑战的精神。 他是真正的英雄,是时代的楷模。 他的精神,将一直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 黄旭华精神激励着更多年轻人投身科技领域,为民族复兴添砖加瓦。 我们齐心协力,把祖国建设得越来越好! 让黄老的付出更加值得!
痛失巨星!中国核潜艇事业的奠基人黄旭华因病逝世,生前和袁隆平院士的一张老照片,却
笔杆子说
2025-02-09 10:59:24
0
阅读:38
走走
国士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