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半生戎马,官至东阁大学士兼军机大臣,位及正一品,妥妥的权贵之人。照常理,他

极速侃历史 2025-02-09 13:28:36

左宗棠半生戎马,官至东阁大学士兼军机大臣,位及正一品,妥妥的权贵之人。照常理,他应该家底殷实,财富颇丰,可实际上,他并没有积攒什么钱财。

左宗棠年俸不低,加上养廉金,每年收入并不少。另外他生活节俭,除去日常用度,很少有什么奢侈支出。那么他的钱都去了哪里?

捐了。没错,确确实实都捐了。

左宗棠祖辈七代秀才,家风儒朴淳厚。他一生清廉节俭,乐善好施。出仕之前,家境拮据,二十几岁,恰逢连年灾害,他拿出家中仅有的存粮,救济灾民。存粮用光了,他又变卖家财,煮粥熬药,救助百姓。

做官后,条件虽好了很多,但他仍旧过着节俭的生活。每年的薪俸,他大部分都捐给了灾民,或捐了军饷。

同治三年,任浙江巡抚时,他将1万两白银上缴藩库,以充军资。同治八年,湖南大水,他捐薪1万两。同治九年,他拿出1万两养廉金捐给兰州书院。同治十年,又拿出1万两寄给了淮阴赈局。光绪三年,山西、河南大旱,陕西、甘肃也发生灾荒,他捐薪1万两。

任闽浙总督时,他自掏腰包修缮巡抚衙署。一次,宁波海关送给他8000两白银,这是督抚可以名正言顺接受的官场“陋规”,他将这笔钱全部捐给了浙江赈局。光绪四年,兰州修缮城垣,他命所有的维修费用全部由他的薪俸支付。

他在写给儿子的信中说:“我现在养廉金每年有2万两,拿出一点点钱帮助百姓,这算不了什么。如果有人问起,你就告诉他们,这是不足道的事。想当年,我和你的母亲在柳庄散米散药,那时我只是一个穷书生,大家赞我义举,那倒还说得过去。老百姓能救人一命,是一项功德,因为他们手中没有活人之权。至于高官厚禄者,原本就掌握了千百万人的命运,能救活一些人,这是分内之事。”

后来他去了西北,每到一处,第一件事情就是办理赈抚。

幼年的苦楚,青年的磨砺,让左宗棠自始至终都对穷苦无助的百姓抱有无限的同情。

时至今日,提起左宗棠,很多人禁不住发出“左公千古”的感慨。之所以为后世所敬仰,除了异于常人的经世致用之才,更多的是他舍己为民的英雄大义和悲悯苍生的家国情怀。

0 阅读:26
极速侃历史

极速侃历史

谢谢大家的支持,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