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周恩来总理因病去世,给全国人民带来了无比的痛惜。在追悼会上,党和国家领导人哽咽痛哭,整个国家为这位深受人民爱戴的领导人默哀,山河似乎也为之一震。周恩来总理的离世,是中国人民的一大损失。
在他最后的日子里,1976年冬,北京气温异常寒冷,但周恩来病房内的氛围更为凝重。周总理面色苍白,安静地躺在床上,目光偶尔凝视天花板,仿佛在回顾自己的一生。随着时光流逝,他的目光逐渐黯淡,最终闭上了双眼。对于在场的医疗团队来说,这一刻至关重要。
专职保健医师张佐良紧盯着周恩来的生命体征,发现他呼吸急促、脉搏微弱,情况十分危急。张医生立即按下紧急电铃,几位顶级专家迅速赶到,并尝试通过插管等手段进行抢救,但周恩来的状况依然恶化。最终,经过十多分钟的抢救,医疗组组长吴阶平宣布停止抢救,周恩来于1月8日因癌症去世。
尽管周总理生前曾表达不办追悼会、不保留骨灰的愿望,但他去世后的纪念活动不可避免。由于毛泽东健康状况不佳,周总理的死讯延迟数小时才传到毛主席耳中。毛泽东对这一消息感到震惊和悲伤,周恩来不仅是他的重要合作伙伴,也是他的战友。朱德元帅得知消息后,亲自前往医院吊唁,甚至在年事已高的情况下,独自来到周恩来遗体前行军礼,表现出深切的敬意。
虽然最初中央领导层反对举行追悼会,但邓颖超最终同意了。1976年1月11日,尽管气温严寒,无数群众自发在长安街上集结,送别周总理。没有官方动员,民众的自发哀悼活动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展开。长安街两侧,数十万群众肃穆伫立,目送周总理的灵车缓缓前行。一位央视记者邓勤感慨,这一幕成为她一生难以忘怀的记忆。
追悼会当天,虽然规定民众不得佩戴黑纱白花,但几乎每一位到场的群众都自发佩戴,以示敬意和哀思。北京市内的黑纱白花甚至一度售罄,许多人不得不前往其他地方购买。来自全国各地的群众纷纷赶到北京,跨越省份,只为送周总理最后一程。这一场面在中国历史上极为罕见,彰显了人民对周恩来的深情与敬意。
周恩来的离世,带走了一位伟大的领导者,但也留下了深刻的历史烙印,民众对他的尊敬与怀念,成了历史上少见的情感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