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军,被称为“蒋介石麾下最委屈的部队”,在长达14年的抗战中屡战硬仗,损失惨重,70余万人几乎全军覆没,却始终未得到蒋介石的信任和重视,既不受资助,也未被表彰。
抗日战争期间,黔军凭借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与日军激烈交锋。然而,他们的付出和牺牲并未换来国民政府的认可。这支部队起源于贵州军阀割据时期,以山地作战能力著称。1935年,红军长征途经贵州,黔军曾负责阻击,但未能阻止红军召开遵义会议,并在娄山关战役中遭遇惨败。
尽管被编入国民党中央军体系,黔军始终未能获得与正规中央军同等的待遇,被视为“杂牌军”,夹在中央军与地方势力之间,生存压力巨大。然而,全面抗战爆发后,贵州子弟兵毅然参战,黔军迅速壮大,成为抗战的重要力量。尽管装备简陋、军费短缺,黔军士兵仍身穿草鞋,英勇杀敌,参与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长沙会战、松山战役等关键战斗,从未退缩。
1937年忻口会战,阎锡山构筑防线,试图阻挡日军。日军调整战略,绕道晋冀边境,导致大同失陷。在此危急时刻,蒋介石派出陆军第85师增援,该师由黔军改编,师长为黄埔一期毕业生陈铁。85师在忻口左翼顽强抵抗,挫败日军突破企图,战绩卓著。随后,陈铁获准发起反攻,战斗于拂晓打响,黔军与日军正面遭遇,激战至白昼,成功收复失地。
面对日军反扑,陈铁调整战术,坚守阵地,并在夜幕掩护下发动突袭,重创日军板垣师团。尽管伤亡惨重,85师凭借顽强意志坚守战场,第253旅510团团长刘眉生两度负伤仍未退缩,最终壮烈牺牲。
黔军共编成11个师,其中实力最强的第102师在师长柏辉章的指挥下表现尤为突出。柏辉章回忆,黔军在战场上往往孤军作战,求援无门,被盟军忽视,但战士们毫不畏惧,始终奋勇向前。
尽管黔军屡立战功,因政治因素而未受重视。蒋介石对地方军队存有偏见,导致黔军未能获得应有荣誉。但正是这种艰难环境,锻造了黔军非凡的战斗力和牺牲精神,使日军畏惧“贵州草鞋兵”。
在国民党官方战史中,黔军鲜有记载,但他们在抗战中的贡献不可磨灭。抗战14年,他们血战疆场,几近覆灭。黔军的英勇事迹成为中国近代史的重要篇章,提醒后人铭记历史,珍视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