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旭华吊唁现场有束花的落款令人泪目
深海脊梁:黄旭华与“36棵青松”的不朽传奇
“时代到处是惊涛骇浪,你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一穷二白的年代,你挺起胸,成为国家最大的财富。你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这是“感动中国”给予黄旭华院士的颁奖词,而当我们把目光聚焦到黄旭华院士吊唁仪式现场那束落款为“核潜艇36棵青松敬”的花,一段充满热血与牺牲的故事就此展开。
黄旭华,这位中国核潜艇之父,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核潜艇事业。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西方国家的核讹诈与海上威胁,研发核潜艇成为了我国国防建设的当务之急。没有技术资料,没有专家指导,甚至没有基本的研究设备,黄旭华带领着团队从零开始,踏上了这条充满荆棘的探索之路。
他们在简陋的办公室里日夜计算,在艰苦的试验场地反复论证。无数个日夜,黄旭华和同事们查阅了大量的国外资料,哪怕只是只言片语,都如获至宝。没有计算机,就用算盘和计算尺进行海量的数据运算;没有先进的试验设备,就土法上马,自制模拟装置。在黄旭华的带领下,团队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无畏的勇气,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逐步揭开了核潜艇的神秘面纱。
而“36棵青松”,中国第一批核潜艇试航员,他们同样是一群了不起的英雄。当黄旭华和团队成功研制出核潜艇后,试航成为了检验成果的关键环节,也是最危险的任务。每一次试航,都如同在刀尖上跳舞,随时可能面临艇毁人亡的危险。但他们没有丝毫退缩,毅然决然地承担起了这个重任。
每次出海前,他们都要郑重地写下遗书,因为他们清楚,“出航可能就回不来”。但他们心中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为了国家的核潜艇事业,为了祖国的安宁,哪怕付出生命的代价也在所不惜。他们和黄旭华一样,隐姓埋名,默默奉献。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下,他们操控着核潜艇,进行着各种极限测试。在狭小的艇舱内,他们忍受着高温、高湿和高压的环境,时刻保持着高度的警惕,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微的异常。
核潜艇试航试验,是一场与死神的较量。每一次成功下潜,每一次顺利航行,都饱含着他们的汗水与生命的付出。他们和黄旭华紧密合作,黄旭华凭借着深厚的技术知识,为试航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而他们则以无畏的勇气,将黄旭华的科研成果在实战中进行检验。他们就像一个紧密的战斗集体,目标只有一个——让中国的核潜艇驶向深蓝,捍卫祖国的海疆。
如今,黄旭华院士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精神永远铭刻在人们心中。吊唁仪式现场那束来自“36棵青松”的花,是他们对老领导、老战友的深深敬意与不舍。那不仅仅是一束花,更是他们之间深厚情谊的见证,是中国核潜艇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奋斗历程的象征。
黄旭华和“36棵青松”,他们是中国核潜艇事业的中流砥柱,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在追求科技进步与国家富强的道路上,勇往直前,无畏无惧。他们的精神如同灯塔,照亮着我们在新时代继续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