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这事全世界难题:
大家缴了保费,不管保费够不够,都想要好的医疗服务。
医保费用不够,为了更多人享受医保服务必须集采,一定有一些劣币问题;
医药企业不赚钱不能搞研发了,也就没有新药;
目前最有效的方式,美国靠印钱打劫全球,提高自己居民的医疗服务,同时提升医药企业科研实力,
日本“医药之冬”:控费改革与产业溃败的警示
(网上文章DS总结)
一、控费三阶段:从价格压制到系统性危机
第一阶段(1991年起):梯次降价摧毁利润
日本政府为缓解医保赤字,强制药品每两年降价,90年代平均降幅达45%,行业利润率骤降至6%,创新药企研发投入几近停滞,错失生物医药转型窗口。
第二阶段(1993年起):仿制药替代引发恶性内卷
推广廉价仿制药后,1500余家药企陷入低价竞争,利润率跌至4%,1996年57家药企破产。劣质原料药泛滥,不良反应事件从年均2000起暴增至1.6万起,质量危机初现。
第三阶段(1994年起):定额制加剧医疗体系崩坏
医保按病种定额报销,医院亏损倒逼压缩成本,75%公立医院亏损,低价劣药成唯一选择。医生被迫放弃疗效优先,医患矛盾激化,私立医疗逆势崛起。
二、危机爆发与产业崩塌
绿十字丑闻(1996年):血制品污染致1600人感染HIV,民众抵制本土药,进口药份额年增10%。
政府改革迟滞:1998年倒查400种药品,130家药企停业,2000年废除定额制,但本土药企已丧失竞争力。至2004年,十大日企研发总和不及辉瑞一家,高端市场80%被跨国药企占据。
三、教训与反思
政策代价:过度控费虽短期缓解赤字,却牺牲产业创新与质量,引发系统性信任危机。
失衡的三角:政府、医院、药企在成本压力下形成“劣币循环”,患者成为最终受害者。
转型警示:日本因研发投入断裂错失生物医药革命,印证“降价救医保,竭泽毁产业”的悖论。
结语:日本“医药之冬”揭示,医疗控费需平衡短期财政目标与长期产业健康,避免以牺牲质量与创新为代价。全球老龄化背景下,中国医改更需以史为鉴,构建可持续的“三医联动”生态。